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罗拉快跑》影评——电影审美价值的塑造与传递

《罗拉快跑》影评——电影审美价值的塑造与传递

长久以来,对于某一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往往都是众说纷纭、毫无定论可言,而就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说,电影本身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也是绝对的因人而异。尽管如此,学界依然将电影审美及其接受作为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因为这对于电影艺术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汪曙华,2012)。
就《罗拉快跑》而言,这部由“德国卢贝松”之称的著名导演汤姆·提克威自编、自导的电影不失为一部可圈可点的创新型实验大片,其本身携有的电影艺术审美价值,依然值得深入分析并为后世作品提供有益借鉴。笔者认为该影片是在兼具电影故事表现形式之“新”与电影主题思想表达之“新”的双层基础上,引导观众产生心理情绪与精神考量上的共鸣,由此形成了由电影本身独特视听语言巧妙配合导入的电影艺术审美价值。简言之,电影本身的艺术特性融入观众个人的能动感知便有了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体验。以《罗拉快跑》为例,本文将从“反经典叙事结构揭示核心主题”、“典型人物塑造传递女性权威价值”以及“其他视听语言符号延展审美张力”三方面具体论述《罗拉快跑》中独特的电影审美价值塑造与传递。
一、反经典叙事结构揭示核心主题
不同于以往经典好莱坞中“以线性架构展开叙事”、“连续性剪辑”以及“最后一刻是理所应当的结局”等一般性原则,《罗拉快跑》突破常规,转而采用三段式叙事延展主题和非连续性剪辑塑造双时空的手法,在让观众在感受到荧幕中故事呈现手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的同时,主动思考并体味整个故事背后的深刻意义。
三次相同的起点,三个不同的过程与结局,如此有意的安排,让每一个“20分钟营救”都变得意义非凡。罗拉的奔跑看似是为坚守爱情而拼尽全力的追逐,实则为对命运不测的永恒探索。三次奔跑过程中的微小差别带来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由此展现命运的偶然性及蕴含其中的无限可能。而在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认识相交融的基础上,观众自然而然地对此种电影艺术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念有了审美层面上的感知与评判,甚至反观现实,感叹命运无常、人生莫不可测。除此之外,三次奔跑代表主人公罗拉三次迎难而上、主动接受命运的挑战,她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扭转命运全局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尝试着不同努力;进而,三次奔跑也足以展现出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之意义,正如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所说的“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罗拉创造了命运的种种可能,且这些经验不会消失,而是全部沉积于现在并推进至未来,罗拉第三次奔跑中基于前两次经验成功躲闪恶狗的细节便映照了这一点。以上多元主题的揭示离不开创新型叙事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这是传统叙事结构远远无法企及的。
此外,与经典好莱坞旨在通过连续剪辑以给观众展现尽可能真实的世界不同,《罗拉快跑》中有意使用了非连贯性的画面呈现技巧形成杂糅、模糊但又饱满充实的荧幕状态。此般叙事,在给予观众以视觉、心理上冲击力的同时,更是用隐喻手法衍射出电影的主题思想,由此丰富电影的哲理内涵。快速跳切的画面里,有真实与虚拟双时空的交叉转换,而这让观众在短短几秒内不仅看到了人物当下真实时空的状态,也看到了虚拟时空中其多年之后的命运归宿,非但不突兀反而更吸引人。换言之,荧幕情节不再局限于每一个“20分钟营救”中发生的事,由此,观众看到的是一幅更广阔、更立体的人、事发展全景图。此时,快节奏与高效叙事共同丰满了影片并紧紧抓住观众,人生之路不可预知、势必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价值观念也再次被强调,而这,是传统电影中单一叙事远无法带给观众的观影及审美体验。
二、典型人物塑造传递女性权威价值
《罗拉快跑》中,女主罗拉为救男友曼尼不顾一切地与时间赛跑,抛开故事中相对传统陈旧的“爱情”主题,更为重要的则是对罗拉形象建构本身所具有的女性权威价值的肯定与赞扬,亦可说,是对男权主义及男性主导地位的颠覆与消解。由此,影片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呈现推动观众在电影中感知、体会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有力存在。
具体来说,同样是关乎爱情的紧急营救,《罗拉快跑》的独特就在于其突破以往“英雄救弱美”的传统桥段,通过主体置换,上演一场“女强救弱男”的惊心动魄。从男主曼尼与女主罗拉的形象来看,虽二者在观众可看到的荧幕上都呈现出不修边幅、略显邋遢的特征,但女主较之男主特有的干练与果敢显而易见。从男主曼尼通过非法途径赚钱、在地铁中怯弱心虚到意外丢钱、后因害怕又举足无措而哭啼着给女友打电话抱怨并求救再到焦急等待救赎等,其无能、胆怯的软弱面暴露于众;而相比之下,罗拉面对无助男友的所言所为则展现出其淡定、勇敢的坚强面。从男女主的行为状态来看,男主一直在电话亭中打电话四处借钱,处于“被动的静态”,以消极态度应对命运危机;罗拉却为拯救男友不停奔跑,不惜一切代价与时间、命运作斗争,她将自己置于“主动的动态”,希望用行动改变一切。看似毫无行动力的女性在危机时刻却变成了勇敢的拯救者,而苦苦等待救援的却是传统意义上权势拥有者。这些隐含于电影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恰到好处地支撑了电影主题的思想表达与审美价值塑造,而无论荧幕前的观众是否有过如此理性的思考,不禁要为这一切拍手称赞便是最好的回应了。
在这点上,2017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也堪称经典之作。励志幽默的电影情节以及隐含其中的主人公形象有意塑造之背后是印度女性为自己命运争取自主权、维护女性尊严的普适意义,与《罗拉快跑》一样,此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来自于影片中典型人物塑造带给观众的独特精神感知。
三、其他视听语言符号延展审美张力
(一) 视觉表征带来独特审美价值
人们的电影审美过程实则是一个意象的生成与升华的过程(汪曙华,2012)。而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们观看电影时,视觉形象体验始终与理性思考相互交融,且审美意象起核心作用。于此相符,《罗拉快跑》中特殊的视觉意象在传递审美价值中同样充当了重要角色。例如“红色”在这部影片中堪称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视觉符号:罗拉一头红发在塑造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展现出人物热情奔放、刚毅顽强等性格特征;而电话机、救护车以及钟表指针等外物上的红色元素则增强了整个拯救过程的紧迫感;前两次奔跑结局时的回忆场景也被处理为暗红色调,预示罗拉与曼尼二人爱情的压抑等等。由此可见,色彩作为影视画面中外在的视觉语言形式之一,与影片的整体基调相辅相成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注入了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此般视觉上的意象表征在观影中不由自主地融入进观众的审美体验。
除此之外,《罗拉快跑》中充满电子科技特色的游戏画面也成为具有延展审美张力作用的视觉符号。“影片逻辑的可能与现实的失真被平面化,形成了零散化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拼贴成观念错位的情节游戏(黄莉,2008)”,由此实景与动画的混拼使得电影本身艺术品性得到升华的同时带给观众以新奇的观影***,现实斗争与游戏竞技共存的逻辑表达也融于其中。这是电影艺术带给观众的直观体验,亦是观众观影中加之自身体会的主观思考。
(二) 声音元素强化审美价值
提克威认为“影像加上音乐”就是电影,由此可见音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在《罗拉快跑》中,摇滚、重金属等新潮背景音乐营造了紧迫与未知的气氛,观众随音乐被直接带入此般快节奏中,由此也强化了视觉上的审美价值。此外,女主罗拉三次震慑性的“大叫”亦是力量的象征,强大的冲击力中蕴含了不屈于现实安排的反抗,并借此带观众走向故事的高潮。、
四、总结
《罗拉快跑》因多种创新性视听语言的融合构成了其独特的电影艺术气质,而荧幕前的观众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对影片中的价值观念自由体味。影片同样可视为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即便欣赏玩味的视角和体验因人而异,但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性终会浩然长存。而电影的艺术价值也贵在能让观众心生共鸣并引发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独特视听语言的审美价值”与“基于观众个人感悟的审美体验”相得益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