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电影观后感
《无问西东》表现手法
电影用四个主题形象代表四条时代线索,平行推进,相互交叉。从当代一直倒推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主题则在时代倒推中逐渐清晰,清晰地体现了“传承”。时间逆推,精神顺承的手法,让人在观看中时时不能自已。
《无问西东》主题和人物形象
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林黛玉。随着电影的推进,我越来越激动,因为电影的主题实在激荡人心,让儿子来看一看真的太有好处了:真实,信仰,希望,传承。这几个字就是清华背景下,青春从迷茫到坚定的过程。
《无问西东》人物形象
吴岭澜,电影中第一代清华学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高材生。考试时物理挂科,被安排转读文科。他生气,因为但凡当时有理想的清华青年都会去读“实科”。梅贻琦校长告诉他:“把自己交给繁忙,踏实,却不真实”。这是电影第一次清晰地彰显主题。吴岭澜缺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做一个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选择。他迷茫地走出校长办公室,来到泰戈尔的演讲会,即刻顿悟,找到了“真实自我”的他,从此内心坚定。
沈光耀,电影中第二代清华学子,西南联大高材生,有理想有抱负,吴岭澜的学生。“这个世界上缺乏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发出的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最终违拗了母亲的意愿弃笔从戎。真实的他践行了“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主题。电影对他有三个细节,一个是大雨倾盆,教授讲课,沈光耀推窗远视。这个背景有画外音,那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用文史资料来旁白了沈光耀的抱负。据文史资料记载,当时西南联大教室简陋,陈岱孙上课时恰逢大雨,雨声打在铁皮屋顶,声震如雷无法讲课,只好写下“停课赏雨”。于是大家笑引东林书院顾宪成对联,称此景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二个细节是沈光耀的银耳莲子汤。汪曾祺曾文,跑警报时有两个人不跑,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女生一遇到跑警报就到锅炉房洗头,男生一遇到跑警报就到锅炉房泡银耳莲子喝。这个细节因为引入了沈光耀的母亲而倍感催人泪下。我对儿子说,沈光耀不听他妈的话,听从了自己的内心。现在的孩子也都常常忤逆家长,但是二者有截然的不同。沈光耀的“任性”建立在“信仰”之上,当代小孩建立在“放纵”之上,只能称为自私意义上的“自我”,是没有胸怀的一种丑陋。
第三个细节就是空投食物,从而引出当时还是孩提的第三代清华学子陈鹏。这个细节传递的主题是“同情”,这个同情是“天下为公”的情怀,是胸怀天下苍生的“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的一种民族信仰(与封建本义无关)。他最能彰显“信仰”这个主题。
陈鹏,王敏佳和李想,电影中第三代清华学子,六十年代清华高材生。青春背景接近文革,所以青春有点悲催。陈鹏是第一代核制造参与者,归为科学家。形象是正面的,只在爱情和事业选择时,遇到一点涟漪。
王敏佳因为打抱不平,被人无中生有栽赃陷害而毁了大好前程,是最悲催的一个。电影最后给她的留白比较大。
在王敏佳这条线中,加一点旁写,王敏佳的师母,是八七红楼中的鸳鸯。师母甩了王敏佳一耳光和“逼死”王敏佳后自己跳井,是电影中最突如其来的镜头,让人没有心理准备而惊叫。
李想,因为没有“真实”而悔恨。他没能挺身而出保护王敏佳,从而导致王敏佳“被打死”电影采取了同时对比的表现手法,交叉镜头显示批判王敏佳和李想支边的荣光。后来,他回来给王敏佳“上坟”,陈鹏告诉他“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后面的人好吧。” 这句话为李想在雪地救人而亡买下了伏笔,也引出了电影的第四代主题人物,张果果。
张果果,电影中第四代清华学子,白领。因为工作的利益倾轧和竞争,不知如何保持真实的自己。但影片最终让他找到了理想中的自己,真实,有温度。
最终,四个人物因为清华归为一条线:青春的他们都曾迷茫,但却最终都选择了真实,传承了信仰,给了自己和大家一个生活的希望。
《无问西东》的时代背景和那些大师们
其实,电影里时代背景归归类,是三个,解放前的西南联大,建国后近文革时期和当代。其中,西南联大的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了解西南联大及其相关人物特别重要。而电影里的很多细节,都映射了当时西南联大的生活。
比如西南联大的茅草屋,梁思成和林微音五改设计稿,最后从高楼变矮楼,爱楼变平房,平房变成茅草屋。气得梁思成拍桌子:“茅草屋还用我来设计吗!!!”
比如大雨中铁皮屋内无法上课,上面已经介绍,不再多讲。
还有就是跑警报。跑警报里面的诸多故事都展现了当时中国文人的无奈从容气节和风骨。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电影里一显示我就兴奋。我喜欢看大师们的风骨,建议大家看一本书《绝代生活-西南联大生活实录》,再看一套书《南渡北归》。你会上瘾的。
《无问西东》的不同解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本片爱情是次要的,青春的迷茫和信仰是主要的,信仰的传承才是最终的主题。我们当代的年轻人,需要青春的坚定,需要“天下为公”的信仰和胸怀,需要信仰的传承。这种信仰,要去西南联大精神里去找,这种精神,体现在西南联大的师生身上(电影的最后,果然陆续出现了一代宗师的身影和介绍) 。不过,关于他们,不读相关书籍,是理解不透的 (拍照上传我读过的一部分民国书籍和有关西南联大的书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可惜,我们现在的清华,只有大楼,少见大师了。否则怎么会出现清华博士毕业,却担心自己是否能找到好工作这种没骨头的人呢。恨得人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