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评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这篇文字会缺乏准确性。

1972版和2015版的叙事方式,故事剧情,甚至个别台词都完全一致,瓦斯科夫也依然留着醒目的大胡子,故事没有变,但电影变了。

在1972版中,瓦斯科夫和女兵们为斯大林同志而战,在新版中保卫母亲(国家)才是卫国战争的目的。这世界变化很快,苏联解体都快30年了,二战的味道也在发生变化。1972版中,女兵枪杀跳伞德军一幕,她的动机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替丈夫(家人)报仇。颁奖时女兵拒绝领奖,因为开枪的目的是复仇和杀戮,与高大上无关。在树林和德军激战时,热尼亚也有很强的替夫报仇心理,在战友相继死去后,复仇心理更加疯狂。1972版片长2小时37分,片子非常冗长,很多意思都被片长所淡化了,但依旧可以感受到女兵对待战争的真实看法。“德国人夺走了苏联女人的丈夫,苏联女人要做出同样的事情。”------回报。但想想德国女人呢,她们也会守寡。这就是战争最悲痛的地方,它积累了难以消除的仇恨心理。

在2015版中影片的味道变得多样化了。相信很多人更在意那些被删减掉的艺术镜头,却忽视了电影静悄悄的变化,5个女兵和瓦斯科夫的回忆有了变动。

索尼娅·古尔维奇是个犹太人,她的故事没有多少变化,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历史问题。这里没有谈到苏联人和犹太人的关系。

瓦斯科夫的准尉是在战场负伤后获得的,伤害他的那场战争是1939年-1940年的“苏芬战争”(“冬季战争”)。热尼亚·科梅利科娃的回忆共有两段。第二段讲家人被德军杀害,她连夜跑到爱人(有妇之夫)的身边。第一段讲热尼亚和有妇之夫的相识经历,是在莫斯科元首授勋仪式之后。热尼亚的父亲和有妇之夫都是“苏芬战争”的英雄。同一场战争之后,军官获得嘉奖,士兵丢了老婆却得到晋升,但这场战争苏联人谈不上胜利。“苏芬战争”中苏联动用的兵力超过了1/4的芬兰总人口,苏联人却占不到任何便宜。苏联人咋舌表现让德国人的信心极度膨胀,这是德国敢于和苏联叫板的原因之一。这场愚蠢的战争带来了沉痛的后果,即1941年爆发的“继续战争”,芬兰协助德国攻打苏联,欲夺回“苏芬战争”中失去的国土。所以在战争中,始作俑者和受害者真的难以分辨。

丽塔·奥夏宁娜丈夫所在的军营被德军偷袭,丈夫殉国,她自己也走上了复仇的道路。

本片6个主人公的第一段回忆是丽莎·布里奇金娜的,她的“往事不堪回首”。她从小随家人流放至西部利亚,具体年份影片没有交待,推测是1930年前后。在1930年苏联大搞“集体化运动”,富农是主要消灭对象。从这部电影看出俄国人也在启封记忆,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丽莎的父母和兄弟全部死在西部利亚,她被猎人抚养,起码可以衣食无忧,算是幸运的。而6人中最不幸的就是最后一段回忆,加丽娅·切特维尔塔克。她的回忆最短,年份和地点也都没有透露,但似乎没有任何删减,而是刻意为之。加丽娅的母亲被人抓走,她被送到大环境中成长。片中说是福利院或是孤儿院,但福利院会把女孩剃成寸头吗,明显是政治波及。长大后她回去老家,物是人非,她的母亲应该没能熬过来。这段回忆比丽莎的更难解封,一段不得而知的苏联历史。

这6个人的回忆让笔者很想读读原著。

旧版中的时间分配一半一半,前面是回忆和铺垫,后面是林中战斗。新版中的战斗场面没有那么多,毕竟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缅怀先烈的纪念影片,并且是翻拍版。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演员的态度极其认真,尤其大胡子瓦斯科夫的演员,脸上的表情稍显僵硬,想必心理负担极重。1972版的瓦斯科夫让许多人记忆犹新。他真的把女兵们保护的很好,但5个姑娘还是牺牲了。他很恨自己,但自己真的没做错任何事情,只怪战争太无情。在最后一刻他依然保持了理智,没有杀死战俘。瓦斯科夫的心,人心,是不会被战争和仇恨吞噬掉的。

也许,烈士流尽了鲜血,旧版才会使用黑白电影;也许,战争是笼罩人们内心中的魔咒,生活才会暗淡;也许,多姿多彩的世界,需要和平来守护;也许,战争,下一场战争, 正在静悄悄的等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