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老师·好》观后感影评

《老师·好》观后感影评

一、《老师·好》影片的卖点:由表及里的讲,表层:由于谦老师固化印象与角色反差、怀旧情结,以及“于谦老师的朋友圈”构成;核心:由新叙事视角和典型人物构成。

二、于谦老师:“于谦是相声届不可多得的捧哏奇才”这是郭德纲老师对于谦老师的评价。于谦老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是北京摇滚协会副会长,北京马术文化节儿童马术推广大使。于谦老师出过一本书叫《玩儿》,是他利用下舞台短暂的休息时间,在手机上写的一本书,成书15万字。于谦老师是相声界第一玩主,他最爱玩儿的是活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爱,还在京郊弄了个60亩的动物园/马场,养着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

三、于谦老师固化印象与角色反差:“抽烟、喝酒、烫头”是多少年来于谦老师给受众的固化印象,这几个词完全成为观众对于谦老师喜爱的暗语,就像上课前我们习惯用《老师好》来开场一样,那样亲切和心照不宣。这种固化印象与影片中于谦老师饰演的班主任形成鲜明的反差,成为影片一大看点。喜欢于谦老师的观众们可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名摇滚老炮儿。然而,那个“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老师,在影片中一摸脸儿,就变成了整治“抽烟、烫头、看武侠、投机倒把” 的“苗霸天”,这种固化印象与角色反差,给受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于谦老师“严肃”起来比“活泼”更可爱。

四、怀旧情结: 1985年读高中的人,应该是70年左右生人,所以,《老师好》其实是70后的高中时代的集体回忆,消费的是这一代人的怀旧情结。怀旧情结是一种心理现象和审美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一种情绪或心结。是因出于对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时代、某件事情、某个地方、某些物品的思念或回忆,所产生出来的较长时间的眷恋和怀念。怀旧情结为什么一再被消费,观众还肯买单呢?1、怀旧与经典常常是不相分离的双胞胎;2、人是一种思维的动物,时常需要心灵的洗涤、抚慰。而怀旧是一种安全感,是一支镇痛剂,是用来达到内心平和、宁静、诗意的,是人性化的表现,抚慰喜新厌旧的本性带给人类的煎熬;3、“旧”对处于新时代的都市人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

五、圈子:一群人、一辈子、一起做事。有人说《老师好》就是于谦老师的朋友圈,导演张栾,是郭德纲老师的徒弟;故事素材提供者之一王海,是郭德刚、于谦老师的经纪人;以及那些只有一句台词和甚至连台词都没有的老戏骨,悉数闪亮登场在影片中甘当绿叶,为于谦老师配戏。一所小镇中学,居然拥有了中国影史上,最雄厚的师资力量。体育老师吴京,和苗老师一起办公的老师有马未都、何冰,苗老师宿舍隔壁住着乔杉,学校里的老师还有张国立、胡军、韩童生、王志飞、丁海峰、史可、艾伦、孙越、常戎、关凌、蒋小涵等。什么叫好人缘,您说呢?

六、老师角度与典型人物:《老师好》用了与以往国产青春片不同的叙述视角,“老师视角”,电影里的“老师”成为一个回忆青春的载体。青春片不只着墨于刻画学生群体成长史册,而是通过青春见证人的视角来还原更全面的青春《芳华》。然而,苗老师又与《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老师截然不同。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急先锋。这样的老师,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更本土。苗宛秋完全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式家长和中国式教师的缩影。国内与国外师生电影之间存在的差别实际是文化上的差异。像《死亡诗社》这一类影片中的老师,往往是反封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他教给学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思维和想象,他想让学生知道的是自由思考的价值和魅力,是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理念。

七、自行车:苗宛秋的自行车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叙事道具。于公:自行车其实就代表着体制对个体的褒奖与绑架。从影片开始就交代了,苗宛秋这辆自行车可不是自己买的,是区教委奖励的,是一种荣誉,可荣誉背后形成的恶性循环却是,你要不断为体制卖命。哪怕你从前是受害者,只要你此刻进入了体制,就要为体制所用,甚至无意中成为施害者。于私:自行车从师生之间的抗衡工具逐渐转变为情感纽带,经历了被破坏、被挂起、丢失、找寻、失而复得、以及传承的过程。

八、缸子与房子:“很多人其实并不怕付出,怕的是付出了房子的血汗换来了杠子的奖励”。影片中“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人”,不仅有苗老师,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人。螺丝钉和工匠精神将怎么用杠子传承呢?都知道离职1个好员工,带来的损失不亚于流失10个固定客户,但加薪何尝不是,员工不提、领导不问、提了也要暂缓或酌情考虑呢?都说钱不是问题,缺人才啊。那么“财散人聚”是何道理呢?没有人才和人才流失哪个问题更重要呢?一个人如果在工作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到退休的时候,豪迈的感慨到:“看我这辈子,得了50个杠子,一年一个。”将是多么经典的喜剧。

九、老师:回归影片本身,“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极为浅层的理解,“启发”、“引导”、“为人师表”才是核心。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师父不能全教,老师怕你不会。老师是在没有血缘关系的情况下,愿意将他的学识与人生智慧教导于另一个人,并在这个过程中倾注心血与情感的人,这种师生关系超越了寻常的人际关系,一个敬业的老师操的心不比父母少,所以教师这份职业,燃的是深深的、满满的情怀,所以在大家心中才备受尊重敬仰。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那么教育的精髓和高尚之处在于爱的传递。爱能触动师生之间的心灵。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

十、为人父母:这个世界上终身为师的职业是父母。教育分为家庭和学校两个部分,家庭是私人部分,学校是公共部分。再好的学校和老师都做不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且,孩子在上学之前习惯和性格的形成,才是影响他一生的关键,而这个阶段,大多数孩子是在家庭与父母或隔代长辈渡过的。恩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所有(包括但不限于):快乐、健康、各种商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立。”当孩子走上社会在遇到形形***的人和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原生家庭给了孩子营养还是伤害,清晰可见。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领导、同事、下属、朋友、恋人等等社交问题,统统暴露的是原生家庭的问题。笔者在此特别强调,不要断章取义,发现原生家庭的伤害,绝不是为了谴责父母;相反,是为了更加爱护父母。因为,很多父母是施虐者,但同时他/她们曾经也是受害者。当我们发现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时,要用正确的方法疗愈自己、甚至疗愈父母,用爱宽容、慈悲、原谅、和解。只有爱能打破伤害恶性循环的魔咒,让世界充满爱。

十一、关于剧作:在剧作方面叙事角度和典型人物是影片取胜之处,几个学生角色也各具代表性,一系列特色道具一秒闪回80年代,都做的几近完美。有人说,影片叙事像流水账,个人认为,这种叙事手法让影片更像一首蓦然回首的散文诗,让我想起蔡琴老师演唱、陈韦廷作词的一首歌《那些人那些事》,“推开记忆的门,我在心里看见了看见了,远去的人。是他和她,曾陪我走过,生命里的淡淡早晨。推开记忆的门,身后往事一幕幕一幕幕,似幻似真。有悲有喜,有爱有恨,酸酸甜甜消磨了青春。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一段段奇妙的缘分。啊!人生原来就是,和那些事那些人,相遇的过程。”

十二、音乐:影片推广曲《谁》是小柯老师与2000年左右创作的歌曲,时至今日这首歌的歌龄时值青春。此次由小柯、老狼再次创作别有一番韵味,回味无穷。当音乐响起,仿佛苗霸天和学生们再次相聚甚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