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盗火线》观后感影评

《盗火线》观后感影评

距离第一次看《盗火线》已然差不多将近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细节逐渐淡忘,但仍有两个桥段至今记忆犹新:银行门前大街上的***枪战,以及两大天皇巨星在咖啡馆里的谈笑风生。虽然这两个标志性的段落并非《盗火线》的全部,但却代表着导演迈克尔·曼为好莱坞犯罪***类型片在革新时期注入的生命力,一手「硬核」,一手「浪漫」,并以此引领了从叙事方式到人物塑造等各方面的突破创新。

好莱坞的犯罪***片(犯罪片可细分为犯罪黑帮片和犯罪***片)经过七十年代以《肮脏的哈里》为代表的、描绘游走在秩序与反秩序、在道德立场上左右为难的警察的影片,和八十年代以《虎胆龙威》、《致命武器》为代表的、表现简单明确的善恶对决的影片,到了九十年代在时代和市场的要求下兵分两路:一路是模式化的复制,譬如《虎胆龙威》与《致命武器》的多部续集;另一路则寻求革新,主题上更复杂、叙事上更多样,《盗火线》便是其中的典范。



说到「硬核」,《盗火线》体现在那些五花八门的枪械和极具临场感的枪战上。枪械方面,无论是警察所配的柯尔特M1911A1警官手枪、伯莱塔92FS手枪、雷明顿M870霰弹枪、FNC-80警用突击步枪、M16系突击步枪、MP5冲锋枪,还是匪徒所持的USP45手枪、AK系突击步枪、FAL突击步枪、加利尔突击步枪、AR系卡宾枪,都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武器。同时,影片也十分注重细节上的运用,比如匪徒抢劫运钞车时的定向爆破、警员在破坏房门铰链时换上专门的霰弹、文森特和尼尔在使用手枪时都采取「双眼瞄准」的方式等等,都显得精准而讲究。

而将武器与战术集大成的一幕便是那场经典的***对决。这段枪战从匪徒之一的克里斯发现警察抬枪开火,到文森特击毙怀抱人质女孩的另一名匪徒迈克尔,历时六分钟。因为文森特的疏忽大意,起先没有召唤特警援助,并需顾忌到路人安全,令警方在火力上受到严重压制,而尼克等匪徒也并不胡乱射击,而是靠对地形的熟悉相互掩护推进,最后尼尔和克里斯成功逃脱,警方则多人伤亡。由于采用了现场音效,加上紧凑缜密的战术编排,使得双方的攻守既让人眼花缭乱,又不乏条理。而观者临场感爆棚,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枪林弹雨中间。当年本片上映,美国军方在对射击训练时的新兵曾经说过:「如果你换弹夹的速度不如《盗火线》里的快就立马卷铺盖走人。」



而「浪漫」,指的是「浪漫主义」的叙事特色。《盗火线》有善恶对抗、有正邪对决,这是***片的基本规则决定的,然而本片中的善恶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与传统的好莱坞***片相比,迈克尔·曼的革新在于,在主题上从深度的意识形态层面转化为自然的人物情感需求,同时不再仅仅站在警察或罪犯的角度进行单方面叙述,也没有预设一个道理立场,让观众先入为主地把情感投注到其中一方。

这种叙事特色最直观、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两位主角。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察文森特和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匪首尼尔两人戏份相当,是两条并行的主线。影片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他们在「警察」和「劫匪」之外的生活。文森特在事业上是个工作狂,但在家庭生活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醉心工作、脾气暴躁、不善交流、也没有朋友,不仅离过三次婚,连现在的婚姻也处于行将破裂的边缘;而尼尔有着聪明冷静的头脑、洞察世情、心狠手辣、对同伴有情有义,虽然作案时狡猾残忍,但内心却渴望一份真情,当邂逅了心爱的女人后流露出了温柔的一面和隐退的心思。



通过这样的塑造,两个人物的形象都变得愈加多面、立体、有人性。而观众也会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家庭经验投射到角色身上,增加了代入感。如此一来,当两个主角生活中最自然、本质、日常的那部分展现出来时,观众就容易对角色产生情感认同。由于两个人物的身份是对立的,于是他们的相遇和交锋势必会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这便使得观众在对他们本身产生兴趣的同时,也会对他们随之而来的正面冲突和结局倍感期待。

观众的期待一方面来自于导演一路为两个主角制造了足够多的冲突,形成了无法弥合的鸿沟。而且,《盗火线》的双雄模式不光有冲突,也有一种属于敌人之间的相互认可、相互欣赏的微妙情感。而另一方面,这一期待来自于两大影帝的银幕首度对手戏。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都是古典方法派的大家,当年李·斯特拉斯伯格的「演员工作室」桃李满园,从马龙·白兰度到达斯汀·霍夫曼,从玛丽莲·梦露到梅丽尔·斯特里普,百花争艳、明星辈出,但唯独帕西诺和德尼罗两人最受世间推崇,堪称「绝代双骄」、「表演之王」。



方法派的渊源始于祖师爷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表演体系,讲究「即兴表演」和「情绪记忆」。演员必须沉浸于角色,由角色引导他们的反应,为追求效果的真实,他们需先打动自己,继而由内而外地将情感发散出去,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阿尔·帕西诺适合饰演那些性格张扬外放,兼具脆弱与疯狂,情感起伏剧烈的角色;而罗伯特·德尼罗适合饰演内心孤独,具有反抗意识和暴力倾向的角色。这两人若能同场飙戏,怎不令人兴奋激动?

经过迈克尔·曼长时间的前戏和撩拨,两人的对手戏直到第88分钟时才姗姗来迟。在咖啡馆里,两人起先心有惴惴、故作镇静,接着话带机锋、互相试探。随着对话的深入,两人逐渐对对方有了新的认识,最后虽然撂下狠话,但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甚至如果不是身份的对立,两人或许能成为最铁的兄弟。对话的整个过程充满了同类相吸的尊重,然而正因为尊重,他们才会有所坚持、才会秉承自己的精神和人性,将故事推向无可挽回的宿命。从今天的视角看,两人虽在《教父2》都有出现,但处于两条不同的时间线,未曾谋面。后来的《火线特攻》剧本平庸,口碑不佳。而今年即将上映的《爱尔兰人》,两人已年届八旬,略显老态。因此,当他们正值壮年,在演技和精力同处于巅峰之时,能留下这么一段对手戏,确实是影迷的眼福。此次重温影片,我仍然一边期望对话再长些,一边又觉得这样已经足够完美,着实意犹未尽。



最终决定他们成败的关键不是谁技高一筹,而是谁更了无牵挂。尼尔牵挂着要杀死叛徒、为兄弟复仇,牵挂着女伴的安危而没有开车逃离,于是只能迎来宿命。他并不是没有战胜文森特,而是没有战胜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寂寞和孤独。当尼克倒下后,两个惺惺相惜又同病相怜的人终于把手握在了一起。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输家输掉的不过是一具单薄的躯壳,赢家赢到的也只是无尽的虚空。超级悍匪成为了传奇,而超级警察却重归孤独。

仔细观摩影片,我们可以发现,导演构筑了一个混乱而残酷的社会。出狱青年难以被社会接纳而重新犯罪、年轻女孩被残忍地奸杀弃尸、文森特的继女不堪家庭关系的破碎而自杀未遂。在这样的都市,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正是这么一个人情荒芜、充满罪恶的社会,迫使尼克和文森特沦为了寂寞的游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盗火线》的伟大之处在于一部***片竟可以将每个人的性情与灵魂深处的孤独描绘到如此细致入微,更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传达出难以言喻的悲怆。这得益于迈克尔·曼对叙事节奏的精确把握,以及对都市人群的敏锐观察。惟其如此,《盗火线》才能在主题上进行深度拓展,超越同侪,成为九十年犯罪***片的巅峰之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