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绿皮书》观后感影评

《绿皮书》观后感影评
evenc伊文西


1

一个混迹夜总会的意大利裔白人,接受了一份特殊的短期工作。

护送一位黑人音乐家,去美国的南方各州开展巡演。

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初,马丁·路德·金们风起云涌的时代,此起彼伏的黑人平权运动冲击着整个美国特别是南方州的种族隔离制度。

与此同时,3K党的恐怖依然弥漫,保守的白人群体对黑人的仇视愈加强烈,双方的对立情绪空前高涨。

一场看似寻常的音乐巡演之旅,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

白人男子除了开车,还要兼任保镖,为自己的雇主——这位著名的黑人音乐家保驾护航,帮他解决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

他可以依靠的,只有一本绿色封皮的《黑人旅行指南》(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里面标注了各地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和餐馆。

种族的隔阂,阶层的差异,两个人一路上发生了不少冲突,也遇到了很多状况,龃龉不断。

艰难时,俩人也互相支撑扶助,渐渐放下了成见,最后收获友谊。

这就是电影《绿皮书》的故事。

2

我觉得《绿皮书》并非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当然之选。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无论制作水准、美学层次、叙事方法、拍摄调度或是创作气度,都远好过《绿皮书》。

《绿皮书》的“小叙事”,比较《罗马》的“反叙事”,在腔调和姿态上,气势总是逊了一筹。

相比小品一样的《绿皮书》,《罗马》更符合学院派一贯的审美与品味。

但终极大奖偏偏给了《绿皮书》。

此情此景,这仿佛又成为一种必然。

其中不乏政治正确的影响,也有传统电影人对《罗马》出品方Netflix似有似无的抵触,甚至是以对特朗普为代表的新民粹的一种反击。

更极端地,觉得《绿皮书》完全代表不了“黑人”的声音,充满了“白人”们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与矫情的伪善。

时代和运气也成为左右获奖的重要因素,既然结局已定,倒不如让电影脱离开“奥斯卡”的光环,或者种族话题的是是非非,以更加超脱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

抛开光环,我眼中的《绿皮书》精巧、工整、细腻,洋溢着人性温暖和治愈的力量,没有任何侵略性,适合每一个观众。

3

《绿皮书》可以作为典型的好莱坞编剧教科书。

电影找到了一个有趣的设定,将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融汇在一起,再制造反差,形成剧情冲突。

作为主角,黑人优雅、富裕、饱含学识和修养,而白人则市井、粗俗、油嘴滑舌。

以真实的人物及事件为引,巧妙带入了60年代的历史潮流——黑人平权运动。

整部电影无需对时代做更多描绘,自有一种黑云压城的紧张氛围。

南下过程中,所有聚焦和虚焦的镜头里,总有人对这一奇怪的黑白组合投来打量的目光,令人尴尬屈辱的场景比比皆是。

各种意外状况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电影得以填入大量细节,两个角色渐渐羽翼丰满,变得鲜活。

一黑一白,两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弱点,偏见不仅只存在于黑白间,也有富裕和贫穷的冲撞。但善良始终是他们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并在困难的状况中闪烁出光芒,照耀俩人走出内心的迷雾。

《绿皮书》的制作,如同运行一道精密的计算公式。

它选择了一个母题,这个主题迎合了当下美国社会的情绪,又符合主流价值的立场。

进而它挑选了一个适合的时代与地点。在美国的南部,那些最保守的城市——变革的风暴中心,平静之下掩盖着血与泪的攻伐之地,以此搭建好戏剧的舞台。

然后电影安排了两个典型性人物,他们的肤色、身份、气质、背景经历与生活习惯差异迥然,但恰恰又因为肤色问题形成了常规外的反差,产生了多重的矛盾与对立。

在两个人的关系上巧置文章,以公路片的叙事套路为蓝本,展开整个故事。

开篇的误会与隔阂是必然,中途的喜怒哀乐不可获取,最后再以一个温馨的团圆作为结尾。

所有谋篇布局、变奏转折都照着经典的叙事路径在走。

穿插的事件都在不断呼应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一再与主题连接。

一切纹丝合缝、有条不紊。故事的节奏、情感的起伏高低,音乐介入的时机,情绪的忽然变奏,类型化的人物出将入相,甚至所谓深刻台词的出现,都经过了仔细算计,分毫不差地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时刻。

可以说电影考究工整,也可以说是讨巧鸡贼。

4

《绿皮书》的好,并不在于它所选择的主题的宏大。

而恰恰在于它精巧的“小”。

这本该是一个包含更多戏剧冲突,填塞更多充沛情感的电影。

但它偏偏选择了克制,选择了相对平淡。没有把镜头一直对准黑人的苦难与不公,没有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也没有去做太多煽情。

观众并不能从电影中获取饱含热泪的感动,或者是难以抑制的愤慨。

反而会被一个又一个小幽默所触动。

音乐家的一本正经,司机的油滑痞气,他们的性格碰撞出关于人与人关系的无穷趣味。

当所有人都觉得要一本正经严肃地谈论这场历史,去表达黑人群体的愤懑与控诉时。

《绿皮书》反而变成了一部温暖散漫的轻喜剧。

这种温暖既是旅途中偶发的状况最后都波澜不惊地度过,是一路上充满了误会与偏见的细枝末节,也是最后充满洋溢着家庭欢乐的平安夜聚会。

所有心愿一一达成,伟大旅程圆满终结,一段真挚的跨越了种族可以铭刻于历史的友谊就此诞生。

电影以流畅的、平缓的、娓娓道来的态度,让人无比舒适地观看和理解了这个关于包容及和解的故事。

与其说它是部关于黑人的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破除刻板印象的电影。因为即使是“白人歧视黑人”,本身也存在着某种刻板印象。

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轻描淡写没反映出那个时代黑人的痛苦和艰难,在罪恶面前过分暧昧,失去了应有立场。

但我觉得不用一成不变的立场去解读那个时代,不以苦难抒发苦难,以同情替代同情,未尝不是对那些人那些事的另一种尊重。

作为一个异国观众,以这样抽离的姿态去欣赏这部电影,不考虑其中的黑人元素,没有历史的牵绊,没有政治正确的影响,只是被这样简单故事而有趣的人物所影响,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去拥抱一份温情,未尝不是一次好的选择。

即便你知道一切都是套路,即便你在无数的好莱坞电影中见识过了这样的故事,你还是会被如约而至的温情所打动。

貌似洞悉一切,却还心甘情愿沉溺其中。因为,我们终归需要希望,需要和解。

哪怕,它已与奥斯卡完全无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