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我和我的祖国》影评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影评观后感

献礼片既定的主题与思想,和类型片的叙事需求,似乎天然存在着某种冲突。

而《我和我的祖国》通过拼盘的方式,似乎找到了最佳衡点。万万没想到,基于此而完成的短片合集,竟超越了《攀登者》《中国机长》,成为2019年国庆档最大的赢家。

七支短片,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精炼的视听语言,讲一个故事,完成一道命题作文。考验导演们方寸间辗转腾挪的功夫,也考验以小见大的本事。

七位导演,年龄从50后横跨80后,每个人都是所属年代的顶尖代表。诸位各选一个时段,结合一段历史大事,在相对自由的框架内自行构建人物与故事,比的是技巧,更是想法。

这原本是艺术电影节里导演们最爱玩的游戏,如今引入主旋律题材中,居然也意外地贴合。

七人同场竞技,风格迥异,有人用心投入,也有人敷衍,自然有高低区别。我按着自己的观感,分出了上等、中等和下等,不一定准确,非常主观。

最好的两部,当属宁浩与徐峥,这两人恰恰也是目前电影市场上最成功的商业导演。《北京你好》与《夺冠》,都是以体育为背景,一部展示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另一部把镜头对准了上海的弄堂,在主题表达上都相对克制,人物更扎实,也更注重市井生活与人情的刻画。

《北京你好》里的葛优真真儿是久违了。他不仅让人想起当年葛优与冯小刚合作的一系列贺岁电影,一个贺岁档三部新片同时霸榜的绝对王者,更让人勾连起了《顽主》的记忆,在电影和文学创作上自由奔放的时代。

这样的一个北京出租司机,爱显摆、爱吹牛、不靠谱,口无遮拦,但内心善良。他意外得到了一张本不应属于他的奥运开幕式门票,满世界炫耀,最后又不慎弄丢了,并因此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剧情本身并不复杂,且具有相当强的可预见性,但因为人物鲜活,演绎到位,细节足够,掩盖了剧本本身的单薄。短片也充分展示了宁浩对于小人物和市井文化细节捕捉的到位,他总能很精准地察觉到那种埋藏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习以为常,但摘取出来却分外具有戏剧性和幽默感的亮点。将这些点投射到葛优身上,一下就绽放出了浑然天成又非常醇厚的喜剧魅力。

《北京你好》是七部短片中情感最克制的一部,最后葛优大爷的一组特写,没有豪言壮语,但情绪恰到好处,小人物共情的分寸,精准无比。

《夺冠》有另一种作者性的趣味,通过上海弄堂里一次热闹非凡又状况百出的体育比赛电视转播,与一位少年的爱情烦恼叠印成某种充满戏剧性的冲突,也展示出徐峥作为导演非常娴熟的调度水平与节奏把握能力,以及他埋藏于心的某种少年气。

一面是街坊四邻的热情与期待,一面是对暗恋女孩的依依不舍,短片将少年这种左右为难、左支右绌的纠结和狼狈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以此创造了很多有趣段落。颇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思,且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夺冠》的问题在于孩子最终的抉择,感情让位于爱国情怀的过渡并不自然,一面扬起的五星红旗以非常仪式感的方式遮掩了转变的生硬,算是强行升华了主题。

当然电影最后也给出了弥补,一段完全画蛇添足的访谈戏,好像也在宽慰观众,爱情并不会亏待爱国的好孩子。其实,在男孩抱着父亲顾左而言它地哭泣时戛然而止,就挺好。

宁浩与徐峥也是唯一能在这样的题材里,保持举重若轻创作态度的导演。

《你好北京》的煽情高潮,记不住司机的四川孩子描述着他的外型特征,当提到那双红色运动鞋时,镜头顺着葛优的身体往下扫,结果是双黑色的老布鞋,葛优满脸失望;《夺冠》里女排击败美国队,兴奋的居民们把小男孩高高抛起,但是小男孩却因为错过了和女孩儿的最后告别而神情复杂,欲哭无泪,形成了很奇妙的喜剧效果。

中等的几部,都算有特色,但也多少有些遗憾。

管虎的《前夜》是较为出挑的一部。它以一个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故事为母本,以一个知识分子为中心,刻画和展现了开国大典前夜的情景与气氛。

整部短片的气氛非常好,除了核心人物,多数角色结合时代气氛都以相对模糊的姿态出现,共同构建了一种如梦似幻的历史氛围,并强化了观众的临场感,好像自身已经融入到了情境之中。

黄渤演得当然好,一口苏北话也讲的很有意思。短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口音的南腔北调,也是建国前夕五湖四海的革命者汇聚北京的真实写照。

混乱、仓促、麻烦不断,但人人精神振作、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突然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人人都自觉肩上承着千斤重担,这就是新中国的前夜。

电影在有限篇幅内贡献了足够曲折婉转的剧情设计,几次关键问题的出现和对应解决,情绪层层铺垫与加码,终于在黄渤登顶旗杆的一刻达到高潮。

《前夜》的问题是出现了两次情绪高点,其中群众捐物的一幕虽然很感人,但略显突兀,且破坏了情绪的节奏。这样篇幅的电影,支撑不了两次情绪高点,反而显得喧宾夺主。整部短片非常工整,而且显得过于扎实和稳妥,管虎算是在水准之内完成了一次“行活”。

电影也有收尾累赘的问题,到纪录片就可以了。最后黄渤走出并跃起的一段,等同废戏。

遗憾的是,最年轻的文牧野并没有展现出年轻创作者应有的冲劲,《护航》成为一部非常保守的作品。

短片从题材到架构,甚至讲故事的方式,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漫威的《惊奇队长》,只不过这里没有外星人而已。宋佳演得不错,整体节奏也很好,歼十拉风,制服帅爆,是空军征兵的好广告,但本身并没有太多故事性。

若说优点,大概是女性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结合,出现在一部主旋律电影里,还是颇有意思的。

结尾大段的朱日和军演镜头素材,使用得很生硬。

张一白依然展现着自己作为爱情片导演的特色。《相遇》是一部以爱情电影为蓝本的主旋律,讲一个遭受了核辐射的技术人员,与谈恋爱的对象相遇的故事。

整个短片在气氛和情绪调度上做得很好,但整个主题表达得比较拧巴,虽然可以理解为服务主题,但处理得并不高明。

观众可以理解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将祖国大业与个人感情对立起来。

保密任务当然伟大且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人间蒸发。那么多参与核武器科研的人员,也不见得各个都要抛妻弃子,音信全无。除非,张译一开始就没看上任素汐,有意借着工作躲避。这种大国之前容不下“人”的价值观宣传,无比陈旧,倒有几分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意思了。

电影的长镜头也有些莫名其妙,没有任何调度上的技术难点,也未在气氛营造上有太多加分。还好两个演员表演撑得住,否则就显得过于单调冗长了。

同样的问题,结尾画蛇添足,两人人海错身已经足够回味,最后补一个明确结局,毫无必要。

我认为比较差的两部,是《回归》与《白昼流星》。

薛晓璐的出发点是好的,作为唯一的女性,她也是唯一试图在短片里做出叙事结构的导演。

短片置入三条线,互相交织拱卫一个主题。

可惜导演的创作野心与执行力并不匹配,三条叙事线彼此糅合得很差,主题“时间”也显得凝聚力不够,颇有些各说各话的意思。

因为篇幅局限,每条线索的人物都无法细致展开,任达华的角色让人想起“岁月神偷”,有人情味但情感的铺垫单薄。“大逃港”的历史一闪而过,有人觉得是“黑”,其实略晓当时历史,弄清谁人主政广东,便知这是独具匠心且有针对性的更高级地点“赞”;杜江的旗手线无比老套,毫无新意;最差的是中英谈判线,完全回归了传统主旋律的口号式说教与生硬表演,这也是七部短片种唯一正面描写顶层政治场面的。

结果是贪多嚼不烂,没有一条线说好了,人物各自游离。数次强行以口号替代情感,在创作细节上显得非常粗糙,刻意营造的“紧张”情绪没有达到效果,煽情甚至不如《无间道2》的结尾。

此时此刻,香港这个题材,被如此不轻不重地处理,实在是可惜。

最不喜欢的要数名气最大的陈凯歌的《白昼流星》。

导演一如既往高屋建瓴,双主题是基本配置。爱国主义之外,还要很时髦地加入热门的“扶贫”主题。但故事说得生硬,戏剧冲突设置得突兀,人物更加单薄。就记得两个小伙子好帅,有一个还是导演亲儿子。

宇航员的背景更像被强行植入,以一个非常牵强的“归乡者”概念,强行把时代与小人物缝合在一起,完全是概念先行。

大历史背景并不足够促成小人物的思想转变,只能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上水,增添了无比俗套的绝症梗。田壮壮不可谓演得不好,但他的角色依然显得如此空洞无神。

短片里的人物就是一个个符号的叠加,最后为了升华主题而强行构建了一个并不周全的寓言。至于合理不合理,导演不需要观众怎么觉得,他觉得成立就行。

这部短片就像那些春晚里最乏人问津的小品,没有任何可共情之处,通篇的陈词滥调和虚伪的情感,最后陷入自我感动的高潮。演员们在台上声嘶力竭泪流满面,台下的观众却一脸茫然波澜不惊,只能机械性地鼓掌,以示参与。

作为主旋律献礼题材,《我和我的祖国》应该说超预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宣传与市场种找到了一条适合的道路。多数时候,它能做到以小见大,在细微处寻找和激发宏大的情感,与观众的爱国情绪和民族情节产生共振,不刻板、不说教,姿态柔和,春风化雨。

导演间的同台竞技有另一种趣味,各人的表现,基本也反映出了他们在当前电影市场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有想法的导演,拍什么都像模像样,红有红的道理。

遗憾自然不少,无论剧本、技术细节还是价值观,都有值得斟酌的地方。

同时,澎湃的情绪掩盖了思想性的缺乏,电影没有任何让观众进行思考的意图,也没有任何艺术上创新的野心。叙事者胜出,也是此种创作环境下,唯一可供评判的标准。

历史是既定的明确的不容置疑的,胜利是伟大的光荣的永世长存的,唯一不同的是创作者们切入的视角,和他们讲述这种胜利的方式,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惊喜或许会有,但想要“意外”,就完全是奢求了。

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五指山的红线,依然牢牢立在那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