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人母》影评观后感
从翻译的片名来看《身为人母》(Little Chiildren),以为是一部讲述美国中产妇女带孩子奇遇记,其实不然。影片有两条线1.男女主人公,家庭主妇+家庭煮夫带孩子碰撞出的出轨火花;2.镇上回来了个千夫所指、人人避而恐之的前科恋童癖犯人。他们的交集是共同生活的社区。
男女主都有外表看似幸福的家庭,中产、一娃、大house、稳定的社交圈子、都是高学历的带娃一族。女主文学master,喜读书、爱幻想、嫁给了事业有成的二婚品牌公司高管;男主法学院毕业,处于拿证期,有一个貌美如花还能拍纪录片养家的老婆。从影片开始,女主就自认为自己并不属于那些和她一样的“家庭主妇”群体,和一群每天家长里短,生活重心围绕丈夫孩子、看见帅哥带娃妇男,只敢花痴但不敢做交谈认识,是她们心中都深知自己的寂寞,而怯与认识深知自己如果开始便会陷入克服寂寞的意淫而作出的止损?还是她们本身就是一群打着嘴炮已习惯与八卦每一个人的群体?不得而知。只有Sarah深知自己的不安于现状,她make her first step,这一步跨越的相当之大。只是一个5美元的赌注驱动,还是5美元只是借口,不管怎样,她过去了,而且做的相当套路。明明是被动的地位却俘获了,和他状态几乎相似的Brad。当5美元赌注的要电话号码,变成一个亲吻,两人的心态都变了。
像两棵饥渴已久的枯树,一股清泉般的热吻让它们在夏日的骄阳滋润下无尽的生长,同时滋生的也有欲望。于是,在发现自己看似体面穿着,有着体面工作丈夫在书房脸挂内裤、对着***狂撸后的Sarah,也释放了自己内心的欲望。我觉得这里想表达的是每一个看似正常的人,内心都有悸动的小魔鬼。
那件红色低胸的泳衣,成为了她“觉醒”的标志,所谓觉醒,也包括了对丈夫“精神出轨”的报复,以及作为女性也有同样的权力。与此同时,同样饱受精神压力的Brad,在家庭中处于被动地位,法学院毕业,牌照落考三次的他,亟需舞台证明自己,亟需精神寄托,于是他对Sarah产生了无数次性幻想。正如王尔德说的:“这世上一切的性都是与权力相关,除了性本身。”(“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Sex is about power.”-OscarWilde)
暧昧的时光总是美好的,就这样她穿着那件红色的泳衣,和他一直在泳池边享受着美好的夏天,直到有一天,那位人人喊打的前科恋童癖闯入了充满欢声笑语的泳池,一瞬间,所有家长犹如惊弓之鸟,丝毫不避讳的像躲避一种传染病一样的疯狂地朝自己家孩子大喊:“快回来,快离开泳池。”这里我注意到,只有Sarah和Brad的反应,是没那么激进,没那么歇斯底里的。也可能是他们的孩子不在泳池里,我们稍后再说,导演是否在暗示,其实他们俩内心还是有一点怜悯和基础人性的。结果就是,警察来了,带走了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水里潜泳的,有基础镜头给了孩子们身体特写的前科恋童癖的Ronnie。离开的时候对所有对他嗤之以鼻的人喊到:“我什么都没做。”离开的一刹那,一切又回到了欢声笑语。
突入袭来的暴雨,打断了泳池里的嬉戏,以避雨为由,Brad终于到了Sarah的家,在哄孩子入睡后,Sarah拿了湿衣服去地下室烘干,Brad翻看了Sarah的书,里面夹了一朵干花(像玫瑰)还有一张他的照片,他得到了可进一步的信号,他们在洗衣间疯狂***,那朵干枯的玫瑰终于被滋润了。
前科恋童癖Ronnie依旧和母亲一起住,母亲年事已高,认为他应该活的像个正常人,应该找个女人照顾她,这里注意到,母亲的描述是要找个人照顾他,不然以后没人帮他洗碗,终于抵不过劝,Ronnie去了相亲。
Ronnie家不断被人骚扰,甚至还被泼油漆“Evil”,Brad参加了警察们组织的夜场橄榄球比赛,在团队里担任四分卫,如鱼得水,再一次被认可,妻子Kathy给母亲去了电话,母亲老江湖表示了对Brad的不信任,认为他出轨,并同时提出了经济援助。
旧相识Larry是前警察,因为一次意外过失杀人被提前退休,于是一有不满便对 Ronnie家撒气,以此展现至高无上的道德感。被Ronnie的母亲严厉斥责,认为他是Bully。Kathy的纪录片,拍摄对象是在在伊拉克战争中,失去父亲的小 边剪片子,一边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开始重视家庭。
Sarah参加了社区读书会,群体是一群年龄偏大的家庭妇女,她们在交流《包法利夫人》,各方都认为包法利夫人是***不耻的出轨女性,都站在道德制高点讨伐她,也有认为她是悲剧人物,在那个年代无选择。甚至讨论到了香艳的部分。和包法利夫人处境不谋而合的Sarah不以为然,在她上学期间也认为她是悲剧的,而现在,她觉得这是一种觉醒,一种抗争,甚至眼神坚定认为这是一种女性对权利的抗争方式,同时回想着和Brad的合欢。Sarah和Brad终于开始讨论彼此的配偶,而Brad一直在回避(律师的本性都是骗子?)她终于忍不住,想去会一会这个素未谋面的“情敌”。在看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出行画面后,她的情绪崩溃了(细节处理得很好,凯特的演技绝)是惭愧?还是自愧不如?还是羞愧?种种复杂的情绪使她崩溃,她开始思考这段关系。
又是熟悉的泳池边,她冷漠的询问他的周末,并劝说他不去参加考试,和她出游约会。Kathy再一次给一个假期都没学习的Brad施加压力,觉得这一次他一定能通过考试。火车站,俩人如约赴会。
Ronnie相亲对象是一个高中时精神崩溃过,被诊断为精神病的中年女性,年龄和Ronnie相仿,二人的交流中,Ronnie表示可以对她的经历感同身受,女生流露出好感。载Ronnie回家时(这里注意到,Ronnie不会开车),在家楼下,女生表达了她对Ronnie的好感,Ronnie对她打了飞机,还威胁她不要说出去,Ronnie下车后,女生愤然离去,母亲在窗边目睹了一切。
约会的周末结束了,邻居在给Sarah带孩子的时候,态度有一些微妙的转变,我能强烈感受到,邻居已经知道了Sarah出轨,女儿很爱母亲,利用母亲出行的时间做了一副相框里面是自己的照片,她其实是渴望母亲的关注?小朋友是敏感的,或许她早已知道泳池的玩耍母亲重点不在她身上。而Brad也因为约会,没有给家里去电话,他以没有手机作为推脱理由(无经济自主权再一次体现)
Kathy向Brad询问Sarah,Brad声称自己都记不住她的名字,随便答应了。Kathy没有说破自己的怀疑,而是邀请了Sarah一家到家里做客。餐桌上,无意间的对话,一句“你没有告诉我”让Kathy感受了他们间的关系并不是Brad形容的那样,于是Kathy也慌了,她掉落了叉子,并且注意到了Sarah的脚指甲油。(这里我没有理解指甲油的细节)
为了挽救这段婚姻,Kathy请了母亲来家表面上带孩子,实际上监视Brad。在这一晚对Brad来说极其重要的橄榄球比赛,丈母娘和妻子都没有到场,他表现突出赢了比赛,最后和他分享为他欢呼的是Sarah,他们激情拥吻在赛场上,旁若无人。Larry认为Brad没有 遵守承诺,忽视了他,在酒吧苦等了一晚,又去Ronnie刷道德存在感。
Brad享受胜利,他想和Sarah私奔,而这时候Sarah已经有些醒悟,她不确定了,而Brad却很坚持,于是他们策划了私奔,就在二人相识的那个公园集合。
Larry在酒壮怂人胆之后,深夜,在Ronnie家楼下大喊大叫,Ronnie的母亲为了保护儿子而心脏病发,紧急送医,Ronnie收拾了母亲的日用品区医院陪护,却不料是最终的离别,在医院的长椅上,唯一愿意与他并坐并且交谈的是一位连英语都不会说的西裔女性,也是来陪护母亲的。
母亲的离世,使Ronnie疯狂,他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爱她、保护她的人。他在遗物中发现了母亲临终前给她的信,读信前,仪式般的洗了碗,他在告诉母亲,我可以自己洗碗了。上面写道“请做一个好孩子”。他极度悲伤,砸毁了家里的玩偶和钟表,就是影片开头中的那些静物,情绪崩溃至极,他拿了一把刀冲出门。
Brad和Sarah分别收拾行李出发,Brad临行前对儿子嘱咐,他告诉儿子不会做出伤害他的事,很爱他,同时写了给妻子的离别信。Sarah带着女儿准备出走,女儿奋力抵抗,不想坐儿童座椅。Sarah怒斥女儿,最终来到了公园,却先见到了崩溃的Ronnie。Brad在以前不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总是在街边看一群男孩玩儿滑板消磨时间,这次经过,他终于鼓起勇气尝试了一把。Sarah也鼓起勇气,去安慰哭泣的Ronnie,Ronnie用很简单,很天真的语气,跟她说,妈妈去世了,再也没有人爱他了。Sarah转头,惊恐女儿不见了,狂奔寻找,女儿就在街边路灯下看飞蛾。那飞蛾是否象征着飞蛾扑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Sarah惊醒,女儿很淡定的安慰她,向女儿道歉,没有失去的滋味怎知道身边人的珍贵?Brad玩儿滑板出了意外,男孩儿们告诉他:“你差一点就做到了。”那封写给妻子的离别信,他放在口袋里,并没有留下,受伤后,他让警察打给他的妻子。
Larry来到公园向Ronnie道歉,却发现,他竟然自宫了,用的就是那把从家里带出来的刀,并对他说:“这下你满意了?”这次Larry,拼了命将Ronnie送向医院,也是在拯救自己。你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可以是新的篇章,它总会在某处开始
这是一部看似平静叙述,但暗藏力量的影片,而且内容讨论的议题之多,情节设计之精巧,让我在佩服之余,不寒而栗。最精妙之处在于每个人物的塑造之成功,首先是选角,影片于2006年上映,女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凯特·温斯莱特(Kate·Winslate),在这之前,凯特已经靠《泰坦尼克号》这部商业片名满全球,接下来她并没有选择走商业片的路线而是陆续接拍了一些低成本的文艺片,虽然最近几年凯特作品不断,这部电影也是她从少女转变成***的重要作品,接下来的很多部作品都是演这种中年出轨女性(《革命之路》、《小混乱》、《远山恋人》、《摩天轮》),这种女性是很难刻画的,本身就站在道德的低点,稍有拿捏不当观众的情感就会很微妙。而这部电影中的角色Sarah,对她是恨不起来的,会感觉是失足已婚女性的自我救赎。以及片中的几个角色转变的点拿捏得相当之精湛,令我印象深刻几处是1、车内崩溃2、发现老公自撸的面巾纸3、在读书分享会中坚毅的眼神等等。
男主角帕特里克·威尔逊Patrick·Wilson初识他是通过科恩兄弟的著名美剧《冰血暴》(Fargo)第二部中冷静沉着的警长,对他的表现记忆深刻。再就是最近票房爆棚的DC商业大片《海王》(Aquaman)里,让人恨不起来的反派1号海王哥哥。翻了一下他的履历,原来早年也演过《歌剧院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没印象了,回去恶补一下)还和梅姨演过美剧,和芭芭拉·史翠珊一起合唱过单曲,还是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员是个唱功极佳的男高音。在HBO《衰姐们》(girls)第二季中,也客串了一位医生。本片中,因为角色内省没有女主角丰富,但也是很好的诠释了,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妇男内心的挣扎。
不得不说,导演在本片中细节和镜头运用的之佳,真的是很大程度上展现了
电影的魅力。刻画人物,Sarah给她的人物背景是文学硕士(虽然没毕业),嫁给了二婚成功人士,全职妈妈,就注定她内心中是有一些不甘心和悸动的,从影片的开始就很好的展现了,她不溶于八卦妇女团,爱读书,就算是带孩子,每天也要有自己徒步的时间,这些潜在因素,注定了她终有一天是要累计爆发的。男主角Brad,法学院背景,潜台词是,这是一位撒谎都不带脸红的高手,大学时的四分卫,说明他之前是有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背景,这样的人也是绝对不甘心于当家庭妇男的。他法学院毕业,律师拍照考试的失败,是说明他读大学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为了就业,为了以后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从细节也能看出,妻子家庭环境很好,而暂时不得志的他,要靠妻子养家,连买手机、订阅的杂志这样的事都无法自己决定。和Larry之间的相处,能看出,他是一个圆滑的、不愿得罪人的性格,明明不喜欢的人却继续交往。
其实,从导演处理的细节处,是可看出,男女主人公,最后回归家庭的伏笔。在镇上每个人对有前科的恋童癖犯人Ronnie充满歧视,大多数人都只是知道他是罪犯,却不知道其他事实的情况下,只有Sarah和Brad两个人对Ronnie的态度是温和的。
再说议题之多,开篇就抨击了媒体,对于性犯罪的人,美国是采取公示的态度,即实名披露有前科犯人的肖像、住址在民主社会下这样真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吗?还是会让这些犯人越发的报复社会?导演只是做了展示,我们不得而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犯罪的人真的是性本恶?还是他们这是犯罪的病人?还是一日犯罪,终身犯罪?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了Ronnie的成长环境,住在这个社区应该家庭也是中产,母亲是单亲母亲,超出一般家长的保护,来对待他的成长,从细节可以看出,他是40多岁的人,和母亲同住,不会洗碗,连车也不会开,这都是一个人独立的象征。包括,遇到侮辱和威胁的时候,每次都是母亲出面替他解决问题,家里的装饰都是玩偶、公仔,这是在变相的告诉我们,母亲一直在把他当成小男孩养,对待他择偶的态度也是找个替你洗碗,照顾你的人,并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陪伴和交流。相亲失败,母亲在窗户中难道没有看到Ronnie的所作所为吗?最后的遗言也是“Please be a good boy”还是用Boy称呼他,而这个”Please“里也暗含了一些无奈和妥协,她在生命中最后一刻知道自己无法再保护他了,几乎用恳求的语气,但是恶果已经酿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Ronnie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我猜测他内心中也是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男孩,之前的猥亵,我们得知他的犯罪行为并不是实施了猥亵,而是暴露自己的生殖器,面对相亲对象,他可能是喜欢的,但他表达喜爱的方式,并不是对对方示爱,而是用***来表达,并且事后,还恶语威胁,这其实也是恐惧的表现。我并不是在为他的犯罪事实辩护,而是根据他的行为来分析,他是溺爱下悲剧的产物。母亲的离世,他砸碎了那些像在嘲笑他的玩偶,砸碎了那些造型复杂象征时间的钟表,再多的钟表,也买不回时间。这可能是他对母亲思念的歇斯底里,又何尝不是一种,她死了,再也没有人爱物,也没有人操纵我的发泄呢?
Larry这个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典型Bully形象,这种人,不仅存在于美国社会,放眼四海皆存在,尤其是乱世,这种人尤其会借题发挥,比如我国著名的文化运动时期,就有很多人打着道德制高点的旗号,来审判其他人,在我们的认知中,俗称小人得志。我暂且相信,他不是天生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之前是有信仰的,是警察身份。在商场误杀了男孩儿后,他也是有负罪感的,并且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去了他的权力、他的信仰、他的社会地位。也是从顶点落下的人。自此之后他便全无用武之地,成为众矢之的。此时出现了人人皆喊打的食物链中,比他还底层的人,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他这么做,完全是打着为民除害的旗帜,泄愤报私仇。
好在,这些人都是有基础的人性,在得到了“报应“之后都及时醒悟,结局还算喜人,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醒不来的,或者压根不觉得自己是睡的。
最后,看看片名(Little Children),直译更能够体现电影的内含。我并不认同,孩子小就不懂事的理论,小朋友是最清醒、最敏感也是最恐惧无助的,在Brad和Sarah第一次公园接吻时,Brad的儿子,就对父亲的行为产生了疑问,显然父亲的解释,无法说服他;Brad临私奔前叫醒了儿子,儿子说:“爸爸,我犯了什么错吗?”我心都碎了,小朋友不会责怪大人,只是会认为自己做的不好,他们是最基础的讨好型人格,因为你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他们的世界,只有你。Sarah的女儿,更是看破不说破,最后还倒过来,安慰母亲,只是想寻求母亲更多的关注。我们永远无法估计,这种伤害会在他们的童年中产生多大的影响,家长的所有行为都是在直接间接地塑造孩子,不要因为他们是little children就无视这种伤害,天真的认为他们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更不懂得是看似活得明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