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百鸟朝凤》的艺术表现与文化意义

《百鸟朝凤》的艺术表现与文化意义

一、影片《百鸟朝凤》

中国著名导演吴天明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是一部富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电影。影片凭借其深刻的艺术观赏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二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以及法国 tours 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等多个奖项。影片所呈现的朴实、纯粹的艺术效果,涵盖着对人性、对文化、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考验导演驾驭剧本及艺术的能力,同 时折射影片背后引人深思的精神与文化。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根据肖江虹同名小说改编。作者对“百鸟朝凤”在书中也做出了明确的释义:“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唢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抒***怀的本土乐器,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与精神相通。影片虽以唢呐吹奏《百鸟朝凤》为契合点展开故事情节发展,但吹奏的旋律与经典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的旋律是不一样的。影片中吹奏的《百鸟朝凤》是由唢呐主奏, 用于丧事,是首大哀的曲子,曲调沉重。同时,吹奏《百鸟朝凤》更是一份荣耀的象  征,是在丧事中对故人一生道德品行的评价,只有真正德高望重的逝者才可为其吹奏《百鸟朝凤》,以敬送亡人。



二、《百鸟朝凤》的艺术表现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又是一门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的艺术,它综合了戏剧、文  学、美术、音乐、摄影、表演等艺术元素,通过银幕以画面和声音为载体,在运动  的时间和空间里塑造视听综合影像,以最直观、鲜明、具体的形象诉诸观众的感观,并随着剧情的层层递进,直击观众心灵。影片《百鸟朝凤》所呈现出的视觉效  果、朴实无华的画面、感人至深的情节以及扣人心弦的音乐都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深化主题,让观众思考,并与观众产生共鸣,以最单纯质朴的表现沁入人心,打 动灵魂,使观众在观赏影片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被熏陶、被影响,从而传递正确 的观念意识。

(一)小说产生的文学形象

电影艺术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相互存在的交叉艺术。而在电影艺术中的文学表现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客观、形象地反映社会本质与现实,通过语言文字构成人们的想象,进而形成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  常见的体裁就是剧本。如今,由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现象尤为普遍,题材形式也很多  样。小说以文字叙事为载体,在电影的表现上为其提供一定的素材,例如人物形象、  故事背景、场景设置、情节发展等。电影则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用画面来叙事,还原或再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小说《百鸟朝凤》聚焦贵州修文县农村里一支唢呐班的故事,描写了两代唢呐艺人以及唢呐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严酷境遇。小说通过文字描述令人们产生无限想象,这种朦胧模糊的叙事系统使人们脑海中不断出现文字所描述的想象画面,时而伤感,时而  愉悦……影片在编排上也一直保留着文学原著的核心思想,紧紧抓住“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  是吹给自己听的”这条主线,在影片编排过程中对小说描述的故事情节进行恰当取舍,使作品不局限于纸张篇幅,丰富和升华了原著的精髓与内涵。

当然电影有升华小说原著的部分,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在整部影片中,前半部 分基本还是忠实于小说原著的,但后半部分以及结尾部分导演将其改动得与小说原著相差较多。例如,小说原著中焦三爷带病吹奏《百鸟朝凤》最终吐血的一幕,  小说原著上是没有的。这些改编的情节是导演为了让电影更加感人,引起观影人的共鸣所做的取舍。



(二)画面产生的视觉形象

“电影是一门以画面为主的声画综合艺术。” 对一部电影来说,画面感是最为直观的,也是获得观众视觉审美认可的基本条件。因此场景的选择、设计以及人物的表演和拍摄技术尤为关键,它直接反映影片叙事的效果、人物形象的描述  以及整部影片的风格。

影片《百鸟朝凤》虽然没有大气磅礴的场面、奢侈豪华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扎根在黄土地那淳朴的民风、细腻的情感、耿直忠厚的人性以及平淡的生活让人们远离尘嚣,净化心灵。尤其是大片的芦苇丛、金黄的稻田,景色平  常而意境隽永,色彩含蓄而情绪浓重,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都展现出一幅田园乡村充满美和极富诗意的画卷。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天鸣在林中模仿鸟叫,师父 与他一应一和,随后师徒三人在林间辨认十几种鸟叫声,此情此景祥和而美好,与片名和唢呐经典独奏曲《百鸟朝凤》相呼应。



(三)电影音乐产生的听觉形象

电影是视听综合的艺术,它最主要的声音要素就是音乐、音响和语言。因此, 电影音乐随着电影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也应运而生,同时“电影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具有自己独特规律的艺术形式”,并占有很高的地  位,它的构思、设计都要与电影总的构思和呈现的画面视觉形象等相结合,运用多 种表现手法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以及深化主题,最终将音乐与画面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音乐可以为影片营造特定的氛围,影片《百鸟朝凤》以自然界的鸟鸣声贯穿整部影片,同时根据故事的发生地点,选用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乐器编配音乐与之  呼应,达到深化影片视觉效果、增强影片艺术感染力的效果。片中师父将唢呐给蓝玉后,蓝玉在炕上吹唢呐的场景中,背景音乐以舒缓的旋律,将天鸣内心的失落、 委屈与泪水融合在一起,使观众也将情绪定格在了那种忧伤的情景中,随后音乐进  入到清脆的竹笛声,画面呈现出如歌如画的乡村面貌,天鸣回望村庄,尽显那份不舍的情愫。影片结尾天鸣在师父坟前吹奏的《百鸟朝凤》,唢呐高亢与低沉的音响、哀婉的曲调,充满了天鸣对师父的敬意与不舍,并勾勒出唢呐艺人对艺术的坚  守,是整部影片的音乐主题,也是整部影片音乐的核心,对剧情及人物进行心理刻画与情绪的烘托,音乐主题多次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使音乐与影片统一,令观众感受到电影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百鸟朝凤》的文化意义

《百鸟朝凤》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它真实客观地展现人物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的境况,讲述师徒间学习唢呐技艺,从而流露出父子情、师徒情、友情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但从深层次看,影片引出的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所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传达的是在时代发展下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信念的坚守及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影片《百鸟朝凤》立足传统文化之根本,其中的唢呐艺术,在 2006 年 5 月便 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民间艺人都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将技艺传承下来,代代相传的见证就是他们手中的乐器唢呐。片中师父将清朝道光年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唢呐呈现出来的时候,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传奇的色彩,更是它历史悠久所赋予的技艺传承的使命感,如今几千年的传统技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却变得脆弱和无奈。

影片除了讲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还反映了艺人的道德品行及坚守信念的精神。片中师父在技艺的传承上不仅要看天赋,更看重德行。天鸣拜师扶起跌倒的父亲时而流下充满孝心与心疼的眼泪,展现了天鸣本善的内心;在河边苦练吸水, 由于失败摔倒在地,满眼含着泪水又继续努力最终成功时,展现了天鸣踏实、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天鸣与蓝玉两人生活与做事的态度也是师父衡量传承人的标准。例如,割麦的场景将蓝玉毛躁、不定的性格与天鸣安静、沉稳的性格形成对比;俩徒弟跟班出活儿,草棚着火,天鸣冒险守护唢呐与蓝玉只顾逃命形成对比;在师父先传授师弟蓝玉唢呐技艺,天鸣委屈回家又因父亲的期望,而重返师父家,当看到饭桌上师父送给他的唢呐时,他泪流满面,展现了天鸣学艺的决心与责任,最终天鸣的踏实、勤奋、固本、敬畏的品行就注定了他将成为唢呐的传承人。影片中师父不但在收徒上看重徒弟的人品、德行,而且还在徒弟成长的过程中帮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例如,金庄查村长葬礼片段,查家子孙希望用高价请焦三爷为当了四十多年的村长父亲吹奏《百鸟朝凤》,焦三爷毅然拒绝,究其原因是其父德行不够,因为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姓氏的人全都挤走了,使他们家族成为村里的第一大姓;又如,火庄窦村长葬礼片段,窦家请唢呐班演奏,焦三爷主动为其吹奏《百鸟朝凤》,因为窦村长生前的所作所为令人敬佩、尊重,窦村长打过日本侵略者,剿过土匪,带人修水库时让石头压断了四根肋骨,在焦三爷心里他称得上德高望重,因此焦三爷纵然生病吐血也要坚持为其吹奏完《百鸟朝凤》。



这就体现了真正能传承唢呐艺术的艺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真正懂得,能够传承《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品行、德行兼具,能够坚守唢呐班以德为重,不被世俗  所影响。影片结尾天鸣在师父的坟前吹奏“百鸟朝凤”时流下的泪水,在哀婉的唢呐声中尽显他对师父的缅怀,以及作为唢呐艺人信念坚守的精神。

事物的兴衰都有其客观规律,如同新陈代谢一般,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多  元,人们的听觉与视觉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当影片中西洋乐队走进村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以及唢呐艺人面临的生存考验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与无奈。影片《百鸟朝凤》具有令人深省的现实指向,整部影片反映现实生活,勾勒人性,有一定的文化隐喻,暗喻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命运、 生存困境与信念的坚守,让每个观众都反思并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加入到传承传统  文化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脉,中华民族要发展强大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  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  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  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因此,我们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有正确的、科学的态度,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满腔热血就能坚守并延续下来的,它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需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要利用学校的教育手段以及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和倡导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并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不  会消失。

2.

电影《百鸟朝凤》艺术特色分析

《百鸟朝凤》这部影片由第四代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执导,凭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电影艺术经验的深厚积累,以及对民族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成就了吴天明导演质朴而凝重的独特风格。《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彰显出吴天明导演一贯凝重、沉稳的性格,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1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对人物形象塑造从传统文化的守护层面可分为三种类型,恰好对应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一是固执的焦三爷,对于唢呐技艺的坚决维护;二是性格温  润、讲信义的游天鸣,作为师父钦点的传承人对唢呐有着特殊感情;三是蓝玉,唢呐于他只是过往,不会阻碍他随着时代向前的步伐。

1.1倔强执拗的焦三爷,传统伦理纲常的维护者

人称“唢呐王”的焦三爷,性格倔强讲原则,黑白马褂手拿唢呐,一袋旱烟冷面 朝天,对唢呐的热爱超越一切,对徒弟看似严苛却心怀暖意。

在焦三爷看来,吹唢呐不仅仅是挣钱养家的职业,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是文脉的延续。正如焦三爷自己所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片中焦三爷最后一次吹“百鸟朝凤”时身体已经撑不住,焦三爷依然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唢呐这门技艺的精魂,他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吹奏了一曲“百鸟朝凤”,看似 是极力维护了唢呐匠的最后一丝骄傲,实则是在坚守传统文化的最后防线。

1.2憨厚淳朴的游天鸣,传统技艺中的彷徨者

相比于焦三爷的固执坚守,游天鸣显得犹豫而彷徨。当年拜师学艺是被父所逼,梦想学习“百鸟朝凤”也是为遂父所愿。虽然他在日后的勤学苦练中已经爱上了唢呐,但那种爱多少也掺杂着些许命运被“绑定”的无奈和对脱离“绑定” 的彷徨。例如,当所有人都劝他时代不同了,希望他放弃唢呐时,他的回答是“我对 师傅发过誓”,这句话除了表现出对师傅的深情,他除了肩负发扬唢呐文化的责任 感之外,也包含着自己对命运被唢呐绑定的无奈。远赴西安寻找同门却一无所获的天鸣和一个无人为津的街头唢呐艺人卖艺老人久久对立,仿佛那就是自己的未来。焦三爷去世时,天鸣独自在师傅坟前吹奏《百鸟朝凤》。恍惚间看到师傅拍手  叫好后表情的“无力回天”,起身摆手离开。这个背影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唢呐艺人的无奈和孤独,甚至看到了唢呐文化注定被时代抛弃的悲剧命运。



1.3善于变通的蓝玉,物质世界的追求者

蓝玉是焦三爷的另一个徒弟,相比影片对于天鸣的描写,电影对于蓝玉的描述 并不算多,但却是三人中最“接地气”的那个。对唢呐技艺有更高的悟性的他之所以没能得到师傅的最终认可,就是因为唢呐对于蓝玉而言只是生命中的一小部分,生活才是全部,所以他不会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正由于蓝玉天资聪明,做事 灵活,他没有固执坚守而是去大城市闯荡并很快成为包工头,并且追寻到了自己心  仪的女朋友,过得潇洒自在。

2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语言

2.1原生态影像的深刻内涵

电影开篇展现了广阔、质朴而天然的八百里秦川,游本盛与游天鸣走在其中导演总是善于运用原生态的画面,村头的石磨、田垄、山头,焦三爷手里的旱烟, 师娘的纺线机等显示了传统生活的质朴,也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父亲对儿子吆喝声、投掷石子,严格的父亲形象已经映入眼帘。见到焦三爷时,逼着儿子下跪,  递给焦三爷烟时因小洼滑到等都表现了游本盛对自身唢呐愿望的急切之心,从侧面展现出了当时唢呐文化的尊贵地位。

天鸣长大成人之后,“唢呐文化”却随着时代的进步黯淡下来。当游本盛看到儿子擦拭箱子里的唢呐时,他生气地踢开,“你现在还守着这堆破玩意干啥?”从 执意让儿子学唢呐到眼前的不屑行为的转变,既反映出民间技艺与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也反映了人们渐渐遗忘这种民间传统技艺的无奈之情。

一个火车迅速从远方驶来的画面冲击着人们的内心,暗示着现代文明的进步,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2.2语义丰富的旁白

旁白在这部影片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能够使观众轻松了解故事背景,更使电 影显出真实感。

“父亲从小就梦想做一个唢呐匠,因为没有师傅肯收他,他就把希望寄托在我 身上,强迫我来圆他的梦。”电影开篇的旁白使观众理解主人公去学唢呐的原因, 并不是自己心愿。

“今天是焦家班传声的日子,所谓传声就是唢呐班班主确定接班人的仪式,它 传的不关是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更是一种荣耀,它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  最好的肯定。”说明天鸣已经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了,得到师傅的肯定,认为他也会  像自己一样用自己的生命把这唢呐保住并传承下去。把旁白与镜头语言相结合的叙事方法,体现出导演对影片完整性的表达。

2.3含蓄煽情的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与电影情节、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发展息息相关,为电影起到推  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天鸣第一次出完活回来探望师傅,焦三爷借着酒劲给天鸣讲述唢呐辉煌史,尽  显大势已去的无奈。焦三爷用最宝贵的唢呐给天鸣吹奏,背景音乐响起,观众沉浸  其中感受焦三爷“把唢呐曲吹到骨头缝里”的精神。

影片中焦三爷生气时把二师兄外出打工的行李抛洒一地,二师兄跪在地上捡起,焦三爷负手离去。这时的背景音乐使焦三爷内心的愤怒和无奈表现的一览无余,这其中有对“唢呐文化”即将失传的愤怒,也有对唢呐已无法使徒弟们有更好的生活而无奈。

焦三爷拼命为窦村长泣血演奏《百鸟朝凤》,这时的音乐将人物性格的倔强  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形象的展现出来。



3寓意深远的意象表达

3.1无情的雨

影片中师傅让徒弟把自己养了多年的牛卖掉给游家班置办新家伙。徒弟冒雨牵着老牛走远,师傅不愿抬头相望。此时的雨声滴落在脚下的石板上更加刺耳,不 仅展现出“唢呐文化”的处境悲凉,也暗示焦三爷对“唢呐文化”的急切挽救之心。但同时,这场雨也预示着同焦师傅无力挽救的病情类似,“唢呐文化”的没落, 两个人都已有心无力。

3.2充满悲凉的残阳

焦师傅坚持为德高望重的窦村长吹奏《百鸟朝凤》,最终还是没有抵抗住病情的肆虐,在喷完血迹后依然坚持演奏这首曲子。这个画面结束后一抹残阳在焦师傅的脸部叠现出来,不仅预示着唢呐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令人担忧,也暗示了焦师  傅的生命已到黄昏。

3.3生生不息的“百鸟朝凤”

作为唢呐曲目之最,《百鸟朝凤》在片中有着特殊意义,不仅是对德高望重之 人的肯定,也代表着“唢呐文化”的精髓。影片中的窦村长曾经为村民打过日本鬼子、绞过土匪,带火庄人们修水库,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才配在葬礼上享用《百鸟  朝凤》奏乐。在这里这首曲子无形中成了世人一生功过的评判官。与之形成反衬的是金庄的查村长的丧事上,他们子孙多出钱殷切恳求焦师傅给查老爷子吹奏《百鸟朝凤》并被焦三爷拒绝。“百鸟朝凤”是一生只演奏一次的曲子,只为德高  望重的人而奏,是对于人性的隐喻。

4结语

影片借助唢呐技艺的兴亡折射传统文化的尴尬困境,歌颂了唢呐匠被时代的  洪流裹挟着依然坚守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坚守值得尊重。



3.

《百鸟朝凤》:悲鸣于传统与现代的挽歌

自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以来, 剧中两代唢呐匠坚守传承的故事在感动无数观众的同时, 也赢得了许多业内专家和影迷的力捧, 一时间“民俗与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该影片尤其在人物塑造、意象传达、结局安排上更加凸显了对传统民俗艺术传承的关注与思索, 唱出了乡土文化被商业文化一步步侵蚀的挽歌。

一、鲜明的人物塑造, 坚守的匠人情怀

影片《百鸟朝凤》讲述的是黄河岸边的无双镇新旧两代唢呐人的故事。20 世纪 80 年代的无双镇民风淳朴, 生活节奏比较缓慢, 传统乐器———唢呐仍然沿袭着旧日的传统, 是丧事中不可缺少的社交礼仪, 唢呐匠身份也较为高贵;而随着新时代、新经济的发展变革, 唢呐的吹奏俨然受到了冷落和排挤, 唢呐匠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然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匠人精神却还时刻坚守在新旧两代班主心中。影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将民俗艺术发展所需的文化精神及坚守情怀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表达, 并借助鲜明的人物将民俗艺术传承中的执着与辛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影片中对唢呐人匠人精神的渲染主要表现在新旧两代班主身上。无论是老一代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 还是新一代的游家班班主游天鸣, 他们深知德行、艺品对民俗艺术传承的重要性。焦三爷可以因查村长在世时仗势欺人直接拒绝查村长儿子请求为父亲吹奏《百鸟朝凤》的愿望, 却可以为德高望重的窦村长吹奏一曲。在焦三爷看来, 唢呐是和德行密切相关的, 所以在选择接班人时, 焦三爷可以放弃悟性极高却又生性好动的蓝玉, 而选择天分不高却又勤奋苦练的游天鸣做接班人, 因为他深知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莫过于德行和坚守。焦三爷说吹唢呐是一门匠活儿, 既然是匠活儿, 就得有人担起责任, 把这活儿传承下去……不单是看唢呐吹得多好, 更要紧的是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 他才能拼着命把这唢呐保住传承下去。焦三爷的这段话, 体现了唢呐人将唢呐视为生命的执着匠心。为此, 在一次大火中, 游天鸣危急中救出了蓝玉的唢呐, 而误使自己的唢呐葬身火海, 焦三爷怒扇天鸣, 告诫徒弟唢呐离口不离手, 这是唢呐人的本分。将唢呐视为挚爱的焦三爷可以因为徒弟天鸣没有成功完成吸水练习而惩罚他少吃晚饭, 但又因为天鸣听出了唢呐曲中鸟儿的声音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个倔强又严格的师父, 也有慈爱、亲切的一面, 严与慈都是在恪守着唢呐匠人的本心, 精益求精地传承着唢呐人的技艺。

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 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过, 唢呐不再是婚丧嫁娶中的唯一, 西洋乐器的当仁不让, 让备受人们尊敬的唢呐在新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甚至是不屑一顾, 而焦三爷的传人游天鸣就在此时成了新一代的班主。在现实的冲击面前, 为了生计, 游家班的各个兄弟都相继离开, 唢呐人所剩无几, 游家班难以为继, 唯独新旧两代班主还在坚守。为唢呐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焦三爷, 更是犹如飞蛾扑火般壮烈, 根本不顾身体状况, 亲自去给游家班撑门面, 用生命去践行、去坚守, 唢呐中吹出丝丝鲜血, 让人不禁为之流下两行热泪。新班主游天鸣更是为了捍卫唢呐的辉煌四处奔走, 根本不顾自己的生计和婚姻, 这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在自己视为挚爱的唢呐受到西洋乐器冲击时居然也大打 出手, 他无法容忍自己心爱的唢呐被人亵渎。

影片塑造了两代性情不一的班主, 老班主冷峻、倔强, 新班主温润、敦厚, 但对唢呐却都是一片赤诚, 二人无疑是唢呐的忠实捍卫者。无论唢呐是辉煌还是没落, 他们的坚持和执着, 是对民俗艺术的不离不弃, 影片时刻在告诉我们, 文化传承传的是精益求精的技艺, 承的是恪守职责的精神。



二、典型的意象传达, 哀婉的画面展现

唢呐是影片中的重要意象, 也是重要线索, 一支小小的唢呐将民俗艺术艰难传承的点点滴滴演绎得淋漓尽致。唢呐生于民间, 长于民间。本片对唢呐的第一次大的渲染是焦三爷从阁楼上取下的那个满是灰尘的箱子, 里面装满了各式唢呐, 有的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其中一支是金唢呐, 只吹《百鸟朝凤》这一首曲子, 这支金唢呐是焦三爷的师父传给他的。会吹《百鸟朝凤》是唢呐匠的看家本事, 但这首曲子一代弟子只传一个人, 唢呐此时在徒弟蓝玉和天鸣眼里显然带有神圣的意味。两位小徒弟为了吹响这神圣的唢呐, 寒来暑往, 在河边练习吸水和吹唢呐, 游天鸣第一次用芦苇秆吸上了水, 快活得跳跃起来, 电影也恰如其分地插入了鱼儿在河中跳跃、鸟儿在天空中飞翔的画面来隐喻天鸣的欢快。这时候的时光是美妙的, 乡间泥土的芬芳、长满芦苇的小河、夏夜里的流萤、农家自制灶台上装满食物的海碗, 还有师娘做的蒸红薯, 无双镇里充满了温馨、静谧的画面, 熟悉而亲切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真实而生动。影片的种种景象都带有故乡、童年、亲情的底色, 田园牧歌般的场景, 诗意地将唢呐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涓涓溪水般唯美地流淌了出来。在这种环境中, 平日里的一声唢呐对田间地头的人们是种解乏, 是种消遣;红白喜事中吹唢呐是种仪式, 更是种喜怒哀乐的表达。吹拉弹唱、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 在焦三爷率领唢呐队行走乡里、走家串户的排场中, 能够深刻体现出来。孕育唢呐文化的农耕文明, 也滋养着与之相符的伦理纲常。唢呐在无双镇不仅仅是乐器, 也是传统时代身份的象征。一般人只受得起二台, 中等者是四台, 排场再大的是八台, 最尊贵的是“百鸟朝凤”, 影片通过不同的唢呐曲道出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然而在时代的巨大变革中, 一支小小的唢呐再也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 排场更大的西洋电子乐器以更新鲜的面容吸引着村民的眼球,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 唢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传统的唢呐艺术已然失去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影片的画面也变得低沉起来, 如影片中焦三爷为了给游家班置办新家伙, 让徒弟天鸣把自己养了多年的牛卖掉, 此时人与牛在雨中行走, 悲壮而孤独, 滴滴答答的雨声落在脚下的石板上也十分刺耳, 好似道出了“唢呐文化”的悲凉处境;再如焦三爷在为窦村长含血演奏时, 一抹残阳叠现在他的脸部, 随后残阳渐渐地消退在天边, 此时的画面好似在暗示焦三爷的生命已到黄昏, 同时也好像在暗示唢呐的没落已是大势所趋, 这一幕, 让人顿感悲凉和酸楚。当年唢呐的荣光已然不在, 片中有个唢呐从盛到衰的转折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在一次生日宴上, 主人既请了传统的唢呐匠, 又请了现代西洋电子乐队, 村民更愿意聚集在新奇的西洋乐队和衣着暴露的歌唱演员面前。唢呐匠们满心不服, 开始与西洋乐队进行“斗乐”, 此举引来了几个小流氓的砸场, 最终两败俱伤, 曾经身份高贵的唢呐匠此时鼻青脸肿, 随之画面展示了满地狼藉、断成两截的唢呐, 这个画面极富意味。传统民间器乐在与现代西洋器乐对抗, 表面是“乐坏”, 其实是“礼崩”, 影片借助这个画面传达出了时代变迁下, 辉煌农耕文明的远去, 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本心的流失。电影用哀婉的画面, 寄情于景, 展现了唢呐文化的辉煌与没落、悲凉与无奈。

三、点睛的悲剧结局, 沉重的心灵反思

影片结局是天鸣在焦三爷坟前吹奏《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本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河北一带的唢呐名曲, 曲中模仿百鸟争鸣, 表现出百鸟最终应凤凰的召唤, 一起展翅高飞, 朝向凤凰的场景, 往往寓意德行高尚的人众望所归, 极富浓郁的乡土韵味, 旧时在农村可谓是家喻户晓。但电影当中的《百鸟朝凤》作为唢呐曲目之最, 只在葬礼上吹奏, 而且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配吹响和享用, 影片结局游天鸣为焦三爷吹响, 透露着对唢呐艺人的最高敬重, 同时也寓意着唢呐文化正如《百鸟朝凤》本身的乐曲含义一样, 百鸟齐鸣后, 必是孤凤长鸣, 这似乎暗示着唢呐这门传统的民俗艺术会像凤凰一样只是留在民间的美好传说里。影片结尾的《百鸟朝凤》曲调高亢、孤独、悲怆, 越发将唢呐人的坚守、辛酸、挣扎与无奈传唱开来。唢呐传人游天鸣一身新衣, 眼泪汪汪地将自己对焦三爷的情感、对唢呐传承的辛酸、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无奈, 尽情地宣泄着, 焦三爷的身影在乐曲响起后也逐渐显露清晰, 在曲终后从太师椅上站起身来, 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唢呐的乐音中。孤独的天鸣、头也不回的焦三爷, 好似都在告诉我们, 唢呐的陨落已成定局, 唢呐文化只是乡土社会留给现代人的一抹记忆。大师远去的身影, 如此悲凉、无奈,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民俗艺术俨然是在悲鸣, 是在为自己唱的一首挽歌。



这部让人感慨颇多的文艺片以苍凉而凝重的风格融注了吴天明导演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思考, 导演也在这部《百鸟朝凤》之后羽化, 导演生前的良苦用心, 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对民族文化传承进行沉重思考:

首先是对传承人的选取和帮扶。时代已然不可更改, 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 如若能够有更多像天鸣一样坚守本心的传承人, 唢呐这门艺术就不会如此孤独、寂寥。由此可见, 在传承人的选取上, 应该是选取有着匠心精神的人。一门手艺能够传承百年, 靠的就是这种执着、坚守的匠心精神。其实影片中的焦三爷知道这一点, 所以游天鸣成为接班人, 但怎奈唢呐在新时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游家班的兄弟们为了谋生, 开始放弃吹唢呐, 哪怕是被师父当众踢打, 二师兄还是选择了外出, 所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悲鸣的民俗艺术, 面对难以为继的场景, ***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以便像游家班里的二师兄这样的匠人能够留下来, 以便于游家班这样的民间艺术团队顺利渡过危机。其实帮扶只是缓冲民俗艺术衰落的暂时途径, 只有自身不断壮大, 才能在经济浪潮中让民俗艺术紧跟时代的步伐。

其次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要想保持民俗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在新时代条件下改进自身。其实影片中焦三爷在经历了唢呐的兴衰荣辱后, 已经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唢呐的危机传承, 所以当县文化局的傅局长也即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来录制唢呐曲时, 病床上的焦三爷虽已病入膏肓, 但仍奋力爬起叮嘱天鸣找回师兄, 完成录制。虽然代表***的傅局长已深深意识到在新时期要借助影像等新媒介把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料留存下来, 表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积极态度, 但影片结尾处有一幕是两个女孩儿给一个在路边演奏唢呐的唢呐匠丢下了两枚硬币, 这一幕不但会引起观众心中的悲凉与心酸, 也给游天鸣式的民俗传承人一个棒喝:如不在技艺上进行革新, 唢呐艺术就很难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发扬, 或许这门艺术只会沦落为街头巷尾乞讨艺人的乞讨手段。影片告诉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唢呐的创新, 更多地影射出了很多民俗艺术在外来文化冲击的现实背景下都存在的现实问题。

美人迟暮, 英雄末路, 总是给人以悲凉的意味, 《百鸟朝凤》所彰显的传统文化的灵与美也在渐行渐远。《百鸟朝凤》将要飞向何处?民俗艺术、传统文化又将如何突围?大师吴天明的遗作时刻在提醒我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4.

《百鸟朝凤》的诗意现实主义书写

2016 年 5 月 6 日,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绝唱《百鸟朝凤》上映。该片上映一周便刮起了中国新世纪电影界的一阵狂风, 顷刻间, 因制片人方励公开跪求票房之事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影片本身的热议, 媒体界、舆论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就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争鸣,  方励该不该下跪?艺术电影该如何求生存?如何发行?跪求之举是否能解决当下电影出现的问题?

问题早已高出了一部影片本身, 《百鸟朝凤》似乎只是一个导火线。然而, 偶然性背后有其必然性。无可置疑, 《百鸟朝凤》揭示唢呐艺术的生存危机, 旨在唤起人们对久违的民间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珍重与传承。一方面, 影片本身旨在暗示艺术电影的生存窘境, 如以唢呐为代表的民族艺术正在经受西方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的挤压;另一方面, 影片上映带来的下跪事件以及对此事件的热议, 也同样反映出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生存之窘境以及受众被挤压等诸多问题。中国艺术电影所饱含的现实主义精神、人文情怀、民族文化该如何传递到广大受众当中并得以传承, 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递, 票房危机下如何拯救被挤压的艺术电影、如何鼓励更多的电影人投身艺术电影创作,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是培养全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艺术电影《百鸟朝凤》以典型的中国诗化电影的美学呈现, 以其源自现实的文学体悟为脚本, 展现了陕北黄土高原景观与乡村生活真态, 运用别致的诗化电影语言, 传递富有精神内核的民族文化主题, 震撼人心、发人深思, 堪称艺术精品, 具有反映时代症候的力量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风骨气节。



一、小说原作创作的现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大舞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离开了生活, 艺术创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创作只有真诚地直面现实、触及现实、反映现实、观照人心, 方能凸显文艺的力量与使命。

影片《百鸟朝凤》根据肖江虹同名小说改编。作品构思来源于肖江虹自己发小的真实故事。发小的父亲是村里最优秀的唢呐匠。发小子承父业, 但迫于生计出门打工, 后又重操旧业, 却只是无奈敷衍, 满足事主图排场的需要。作家肖江虹深刻感受到城市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尤其是广大乡村所带来的深刻变化。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与提高的同时, 乡村却遇到了精神性难题。城市文明猛烈冲击着乡村社会, 由于农民大批向城市迁徙, 导致乡村社会原有的礼俗和道德秩序迅速崩解, 新的文化规范又未真正形成, 于是, 乡村世界陷入了价值眩晕和文化失调的困境。

二、黄土高原文化景观的诗意呈现

黄土高原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的乡土文化。它既具备一般乡村文化的特征, 同时具有这片黄土地上特有的文化基质。以陕西文化为底色, 以豪放、蓬勃生命力为特征, 黄土高原文化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情、人性美, 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淳朴的农民, 也孕育出许多优秀的民族艺术家和经典的民族艺术作品。

吴天明曾说, 黄河和黄土高原,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故乡而感到自豪。我要深深地植根在这块土地上, 去吮吸那丰富的营养。出身于陕西的西北汉子吴天明, 有满腔浓浓的“黄土情”。他对大西北黄土高原为主的乡村景观有真切的感知, 对这片土地上的风土民情有深刻的体悟, 他的影片通过个人体验影像化的书写, 怀着悲悯的人文情怀展现中国西部文化、观照乡村现实问题。于是, 他成为为中国西部电影代言人的不二人选, 对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西部电影有开疆拓土之功, 对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培养引领有伯乐之劳。

《百鸟朝凤》伴随着轻盈的钢琴声与悠扬的笛声, 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幅来自大自然的唯美水彩画卷。通过大景别、大画幅展现出沟壑嶙峋的黄土高原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布满树木绿草的塬坡, 整个画面以绿草的青绿色和黄土的黄色为主色调, 凸显出独特的地域自然景观,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对角线构图将盘旋延伸的黄土山路和赶路的主人公呈现在画面上, 宛如人在画中游, 暗示了人与土地的世代生存关系、情感依附关系, 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美。接着, 远处的河水、农田、村落映入眼帘, 继而还有羊群、草帽、院落、石磨、烟叶、山芋、古井、麦场、芦苇等等, 将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人文景观徐徐展现出来, 乡村景观的全貌与真实、民俗风情的独特与魅力就在这片黄土地上展开、上演。

带着草帽、手提纸包烟叶的父亲捡起地上的石子打慵懒停歇的儿子, 从炊烟来判断有人在家, 从乡村人惯有的推门而入到狗代主人先迎客, 师母师父平日下农田干活儿、收麦子, 乡村的婚丧嫁娶仪式, 村里时兴的接师礼……一幕幕还原了乡村生活的真态。这与导演生于斯长于斯有剪不断的关联, 没有经历乡村生活的导演很难做到如此自然、真实。《百鸟朝凤》很好地达到了艺术性与历史性、真实性的统一, 深入到了黄土文化里, 展现出浓浓的乡土情、黄土情。



影片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西北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具有其天然性, 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也决定了在这片土地上所形成的人文景观的纯粹性、农民的淳朴与旺盛生命力、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三、演员真诚演绎民族唢呐匠人之情怀

既不同于美国商业大片一以贯之的明星制度, 也不同于时下国产商业片的“群星璀璨”、明星阵容,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秉承艺术电影创作应有的原则, 强调走心大于走眼, 只选对的演员。他自己说:“找最合适的演员演最合适的角色, 一向是我的选角标准。”

70 多岁的吴天明为了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塑造人物形象, 他坚持当年拍摄《老井》《人生》时的态度与传统, 和所有演员一起深入体验乡村生活。演员们顶着烈日骄阳学习割麦, 晒黑了皮肤, 举手投足有了农田人的做派。吴天明导演朴实的作风、真诚的艺术探索与实践, 正是当下电影艺术创作所缺少的精神, 也是许多想拍出走心作品的年轻导演应该学习的。

从演员形象来看, 所选演员很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外貌特征;就演员的表演来看, 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动作, 尤其是特写、近景中面部表情的流露, 传神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焦三爷这一焦家班班主, 在整个无双镇德高望重, 十里八村婚丧嫁娶基本上都是焦家班出活, 而且有接师礼相迎, 许多学徒远道而来向三爷拜师学艺, 但最高级别的一曲《百鸟朝凤》目前尚无一人得其真传。焦三爷为人外冷内热, 严肃的表情、执拗的性格下有一颗火热细腻的内心。他对唢呐这门匠活有倔强的执拗与坚守, 他要找一个能把唢呐吹进生命骨头缝里的人做继承人。饰演焦三爷的国家一级演员陶泽如, 其沉稳严肃的形象、气质与人物十分相符。加之陶泽如本来就熟悉乐器而且有一副好嗓子, 有强烈的艺术情怀和良好的音乐修养, 加上对唢呐的喜爱与刻苦训练, 这使得焦三爷这一角色形象饱满, 实现了人物艺术化人格化的塑造。从陶泽如塑造的焦三爷身上, 我们看到了唢呐匠人、一代班主的做派与威严, 真切感受到了匠人、匠心、匠魂。

游天鸣带着父亲的愿望拜师学艺, 他从小就善良、真诚、懂事、肯吃苦、有毅力、讲义气。经过焦三爷的反复考验, 天鸣不负父望得到师父真传, 学会了《百鸟朝凤》, 继承了焦家班, 继而成为游家班班主。天鸣不仅承接了师父传下来的匠活, 那份唢呐匠人的匠心所承载的责任心、使命感更是深入他的骨髓, 让他在传统艺术受到挤压处于步履维艰时却依旧义无反顾、不忘初心。饰演少年时期游天鸣的小演员郑伟有一副天真无邪的可爱面庞和圆圆的大眼睛。只有 16 岁的他凭借自身的艺术天分与领悟, 演绎了多部影视剧中的角色, 具有很大潜力。饰演成年时期游天鸣的李岷城水灵灵的大眼睛中流露出坚毅的神情, 在现代化、商业化、西化的浪潮下, 依旧恪守本心做人做事。

学艺的另一位小徒弟蓝玉聪明伶俐、天分过人, 但玩世不恭、精巧、圆滑。饰演少年时期蓝玉的胡先煦也是 16 岁, 身为天津人的他不仅擅长快板、拉丁舞、架子鼓多种才艺, 而且天生的搞怪能力也让他赚足了人气, 从天津电视台选秀节目冲到央视的多套节目, 一路走红。少年时期的蓝玉与中年经历都市生活沧桑后较为中庸的蓝玉有很大区别。

师娘温柔体贴、和蔼可亲。饰演师娘的演员迟蓬在举手投足间、在面部表情的变化上, 很好地塑造出师娘的形象。

此外, 游本盛饰演的张喜前等角色也充分展示了人物应有的性格特征。



三、诗意化的电影语言

(一) 镜头声画转场之绘声绘色、诗情画意

不同于商业电影常常通过戏谑的、大尺度的或离奇的特写和近景镜头抓人眼球, 引领观众视听, 艺术电影更注重观众的内心感受, 让观众在感受现实的同时获得启迪和情感涤荡。

从开场段落到天鸣学艺段落中运用的转场很好地借用了镜头转场中的声音转场。小天鸣问师娘有没有比八台唢呐更厉害的, 师娘口答“《百鸟朝凤》”, 画面紧接着便转场到伴随悠扬笛声, 鸟儿飞翔于山谷间、天鸣奔跑在稻草芦苇丛间的画面, 象征着天鸣学艺之路的开启。

以唢呐作为物件进行转场也非常别致。第六代导演姜文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 马小军书包的抛起与落下将时间的逝去艺术化地表现出来, 抛起书包的时候他还是贪玩上学的少年, 书包从天而降时他却已经是成年小伙子, 其间长达好几年的上学时间仅用了一个巧妙的镜头便概括叙述出来了。同样, 在《百鸟朝凤》中, 当天鸣确定为《百鸟朝凤》的传承人、师父教他学这首曲子时, 镜头从少年天鸣吹《百鸟朝凤》唢呐的铜管摇到铜碗, 继而又摇回主人公天鸣时, 这时画面里已经是长大成年的天鸣在吹唢呐。

赋有寓意的巧妙转场总会让观众有更深刻的体悟与感怀,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式的诗情画意与意境营造, 美在其中、悟在美中。

(二) 抒情蒙太奇感染观众、打动人心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乐器, 本身就具有其独特的音乐抒情效果, 加之影片又在演绎唢呐情、唢呐所承载的匠人匠心、师徒师门情, 不可避免地, 唢呐声一次次在影片中唤起观众情感的起伏跌宕。

除去唢呐声的抒情外, 少年时游天鸣的眼泪屡屡推动着剧情, 揪扯着观众的情感。儿童的眼泪往往因其简单、纯真而真诚、真实, 更可以调动观众与剧情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而影片中小天鸣的五次落泪都具有重要意义。

天鸣第一次落泪是在父亲领他去拜师学艺时, 因为父亲给焦三爷递烟摔倒而哭, 也正是这一点, 成为焦三爷答应收天鸣为徒的真正理由。第二次落泪是师父把唢呐给了蓝玉而没有给自己, 天鸣觉得师父看不上自己。第三次落泪是因为师父决定给他唢呐, 他可以真正学唢呐的时候。第四次落泪是在焦家班传声的时候, 即唢呐班班主确定接班人仪式的时候, 当师父当众把天鸣叫出来决定教他《百鸟朝凤》时, 他接过师父的唢呐, 饱含热泪看着师父:他接过来的是一份信任、一个担当、一种责任、一份使命。他满怀着一种激动、感恩, 流露出一份浓浓的师徒情、一份真挚的师徒唢呐情。这传承的不仅仅是《百鸟朝凤》, 亦不仅仅是唢呐技艺, 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与情怀, 是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子里的傲骨。天鸣第五次落泪是因为蓝玉的离开, 侧面反映出天鸣的有情有义。

(三) 隐喻蒙太奇点睛之笔

《百鸟朝凤》本是唢呐曲名, 在本片中所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更深刻地还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匠人精神、师门情义, 还有对文化、师道的崇敬。这曲《百鸟朝凤》在影片中以台词与唢呐演奏乐共出现了六次, 每次不同的寓意与境遇亦勾勒出唢呐艺术的由盛而衰。

《百鸟朝凤》曲第一次出现是作为演员台词出自师娘之口, 这是小天鸣初次对唢呐的了解, 开启了天鸣学艺之路。第二次出自天鸣父亲之口, 这是在师父只带蓝玉出门、天鸣请假回家时, 父亲告诉天鸣学唢呐的荣耀与自己的良苦用心, 这是父亲的唢呐情与荣辱观。第三次是在天鸣父亲和大庄叔聊天时, 准备放弃学艺的天鸣因父亲的厚望而重新振作, 重回唢呐求艺之路, 这是精神的传承, 亦有浓深的父子情。第四次是在金庄村长儿子要求焦三爷吹《百鸟朝凤》, 他坚决拒绝, 表现出匠人的风骨与气节。第五次是在焦家班传声时。所谓传声, 传的不光是《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 更是一种荣耀, 它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从此, 天鸣就成为了《百鸟朝凤》的唯一继承人。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 是在无双镇火庄窦村长逝世时, 这时的游家班人马已不全, 游天鸣生病、焦三爷吐血, 这时吹奏《百鸟朝凤》更像是一曲告别: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所有传统文化在和我们告别, 引起观众无限的感慨反思。


影片的另一典型意象是秋千。秋千是一种象征符号, 它既是娱乐工具、乡村艺术的象征, 又是理想、梦的象征, 也是命运不确定的象征。乡村年轻人渴望走出乡村。那些推秋千却没有荡秋千的人便成为心甘情愿成全理想者的牺牲者。

霍建起执导的电影《暖》中, 秋千作为一个静态的他者, 见证着所有命运的沉浮, 同时秋千本身所具有的摇摆不定的属性特征也象征着主人公命运的发展。哑巴不荡秋千是因为他没有进入理想平台, 他在理想底线之下。井河、暖有理想, 想离开。井河在秋千上看见了哑巴和农田, 暖看见了天安门。秋千代表人的精神世界, 也爱情象征。秋千断了, 中介物象征性媒介断了, 超越现实的中介也就断了。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 天鸣的妹妹秀芝是第一个坐上秋千的人, 后来, 蓝玉和秀芝一起坐在秋千上。而天鸣一直在推秋千, 他是三人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荡上秋千的人, 因为他的根已经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把心已经给了唢呐, 不再企望外面世界的缤纷多彩。这也为后来秀芝和蓝玉在天鸣知情下私奔外出打工做了象征性铺垫。

(四) 对比蒙太奇彰显张力

在人物的设置上, 影片一以贯之地在对比中叙事, 凸显矛盾张力。学艺的两个孩子天鸣、蓝玉, 一个忠厚老实, 一个机灵圆滑。拜师展示才艺时, 一个毫不拘泥做作、真挚朴实, 一个才艺亮眼、机灵圆滑。在收割麦子场景中, 一个踏踏实实、保证质量, 割下的麦子堆放得整齐有序;一个投机取巧只求速度, 割下的麦子丢散得七零八落。失火中, 一个有情有义、兄弟为先, 一个粗心大意、只顾保全自我。

在时间维度上, 中西文化、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商业与艺术进行着对抗与博弈, 这在唢呐班与西洋乐队正面冲突与交锋的一场戏中表现得最为激烈。唢呐名曲《南山松》对抗西洋名乐《拉德茨基进行曲》, 力量对比悬殊, 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面前不堪一击, 发人深思。

(五) 精神内核主旨灵魂为王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 艺术电影更加讲求打动人心。情感的真诚流露, 精神的真挚传递, 于细节之中窥看人情事理, 于平凡之中凸显人文情怀, 久久挥之不去, 刻骨铭心, 这就是艺术电影的力量。它以其诗化的民族文化风格、慢节奏的镜头叙事观照现实, 搭建起沟通观众心灵的桥梁, 平淡之中显深刻, 温柔背后有力度。

吴天明导演的一系列作品, 从《人生》《老井》到《变脸》《首席执行官》, 再到其绝唱《百鸟朝凤》, 真正彰显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见证了一代中国电影人、电影艺术家、良心导演的民族电影情怀与文化传承精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