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影评观后感
一切但凡是被封禁的,被不允许的,被想方设法遮掩的内容,都是大众最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电影,从开始立项,哦不,从原著小说开始出版的时候,就吸引了我浓厚的兴趣。
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令千千万韩国男性如此的恐惧呢?
Red Velvet女团成员Irene说读过这本书,会被男粉丝剪碎、焚烧照片示威;
女演员郑裕美宣布要参演这部电影,会被大量脱粉回踩;
韩国食品巨头企业乐天制作了和《82年生的金智英》的小说封面一模一样设计的海报,但是把“金智英”换成了“猪”;
当本片已经开始立项拍摄时,还有一批激进的韩国民众向青瓦台请愿希望禁止本片上映。
一部差点在韩国成为禁片的电影,上映首日韩国本土票房就超过了《沉睡魔咒2》和《小丑》,成为韩国当日的票房冠军。
票房走高,口碑也达到顶峰,成为很多人心中年度NO.1。只不过有人觉得年度最好,有人觉得年度最烂。
在韩国电影打分网站NAVER上,女性观看后给出的平均分数是9.46,男性则是1.76。
给差评的韩国男性观众觉得电影是:一群被害妄想症的狂欢,建议送她们去心理治疗室。
抱着极高的心理期待值,再去看这部《82年生的金智英》,看完只觉得深深的“失望”。
不是对剧本、演员或者电影本身的失望,而是对一直以来围绕着这本书、这部电影抵制的韩国民众的失望:
“这样你们就受不了了?嗨!”
从不到100页的原著小说,再到不到2个小时的改编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淡】。
既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一切都是宛如溪水般恬静淡然,悄悄的流淌着,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跟火爆全球的《小丑》不一样,这部电影里没有挑衅和暴打,没有杀人和放火;但是跟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小丑》一样,这部电影充斥着痛苦和隐忍,包含着压抑和愤怒。
而且比《小丑》更进一步的是,《82年生的金智英》整体处理手法不是往上扬,而是往下压。
哥谭市的丑陋就像一部交响曲,在影片最终处演奏起气势恢宏的华丽乐章;而韩国社会的丑陋则更像是打满了补丁的危楼,在影片每一个镜头处都摇摇欲坠濒临崩溃。
金智英的痛苦是因为做了全职家庭主妇吗?
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子的。
做了全职家庭主妇,似乎连坐在公园长椅上喝一杯咖啡的权利都没有了,因为这杯拿来买咖啡的钱,一定是她丈夫的收入。
拿着丈夫赚来的钱,“买咖啡喝,还到处转悠”,真是天大的罪过。
韩国人发明了个词语来贬低全职家庭主妇——【妈虫】。
小说作者赵南柱也曾经成为别人口中的【妈虫】。
她跟电影主人公金智英一样,曾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幻想,曾接受过高等大学教育,曾有过相当过硬的职场工作履历。
这一切都在生孩子之后改变了,她就像金智英一样没有能力承担雇佣保姆的费用,也像金智英一样面临社会给予的“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该做的事”性别刻板印象。
赵南柱、金智英以及无数的韩国女人,就这样无法挣脱的落入了名为【妈虫】的陷阱里,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繁重而丝毫不被社会所承认价值的家务劳动。
那么,是不是不生孩子,或者不结婚,就有可能将韩国女性从这样的困境里解救出来呢?
就像孔刘在影片中的台词一样,真的是婚姻造成了这一切的苦难吗?
并不是,金智英的女领导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腾出精力来打拼事业,依旧难逃男同事甚至男下属的恶言恶语。
姐姐至今未婚未育,没有家庭和孩子的负担,依旧会被亲属“好心”提醒她这样是不正常的。
婚姻和生育并不是金智英痛苦的根源,因为这样的困境从金智英的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这处囚禁之所,一开始就没有出口”。
因为是女性,所以要被区别对待,奶奶会更偏爱弟弟,父亲只会记住弟弟的喜好,家长会牺牲女儿的教育资源,领导会放弃女下属的升职空间,一桩桩一件件都悄无声息的把金智英这样的韩国女性挤进狭窄逼仄的陷阱里。
这部片子看完之后令人失望,更是因为现实令人失望。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的案例,而且随时随刻随地都在发生,也许就在您读这一篇影评的同时,正有父母指责着自己的女儿不够乖巧懂事,正有学校调整了专业不同性别的分数线,正有用人单位扔掉了女性的简历,正有女职员因为怀孕而被迫辞职,正有女艺人在互联网上遭受着***羞辱。
可能从小说作者到导演,都明白剧情已经足够令人致郁,所以安排了完美到近乎不存在的丈夫孔刘,安排了永远支持女儿的母亲,安排了热情关怀与支持下属的女领导,安排了金智英身边一道道温暖的阳光,安排了与《小丑》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直受压迫的主角没有站起来报复社会,而是从密闭的陷阱里,玩命努力挣扎出一条出路来,获得了经济收入,获得了社会认可,看似远离了【妈虫】的污名,沐浴在阳光下,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自己劳动收入换来的咖啡。
与此同时,荧幕下韩国的生育率再创新低,韩国首都首尔的出生率达到“走向灭绝的程度”。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金智英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