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观后感影评
影片名为《何以为家》,表面上看,是一个12岁的流浪少年渴望有个家、渴望有父母之爱,却又在得不到后憎恶家、逃离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令人唏嘘不已,战争的阴影随处可见,孩子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童年,他们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伤。看完之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影片最后打出的字幕: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最近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实在不少,从纵横驰骋影院12年之久的好莱坞漫威收尾之大制作《复仇者联盟4》,靠不断反转、出奇制胜的印度悬疑文艺片《调音师》,到以情怀吸引眼球的国产催泪大片《老师 好》,个个身怀绝技,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然而就在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中,一部来自黎巴嫩的小制作影片却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是《何以为家》。
这部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目前豆瓣评分已高达8.9分,并连续三周获得“一周口碑榜”冠军。该片根据黎巴嫩真实故事改编,原名《迦百农》,取自《圣经》。迦百农本是《圣经》中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位于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但现在已成为一片废墟。“迦百农”,正是影片所表达的那种“失序”与“混乱”的代名词。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影片的开端。在法庭上,瘦小的赞恩站在原告席,垂着眼眸。法官问他,“你今天为什么站在这里呢?”赞恩:“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随着赞恩的讲述,镜头移到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一个贫民窟中,赞恩与父母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父母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没有工作,只能做一些投机钻营的事情为生。因此,年仅12岁的赞恩,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他四处挣钱、照顾小孩、处理家事。但即便如此,还时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
最让人心疼的是,小小年纪的赞恩,一眼就看出了房东儿子阿萨德对妹妹萨哈的“心怀不轨”。他发现妹妹萨哈来了月经初潮,就像个母亲一样带妹妹到公共厕所,一边帮她洗内裤,一边让她保密,因为在这里女孩来了初潮,就可以嫁人了,现在阿萨德一直觊觎她,狠心的父母肯定会将妹妹嫁给他,以换取房租。赞恩还给妹妹偷来卫生棉,让她偷偷使用。然后开始谋划帮助妹妹逃跑,远离马上就要到来的“火坑”。但是,这一切还是晚了,赞恩的父母还是发现了并强行把妹妹送去了阿萨德家,以此换来房子的暂时居住权。
伤心欲绝的赞恩离家出走。他到处找工作,没有人要他。直到遇到拉希尔——一个黑人清洁女工收留了他。拉希尔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有一个私生子尤纳斯,赞恩负责在她上班时帮忙照顾儿子。在这里,赞恩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
这期间有一处细节描写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在家徒四壁的贫民窟里,年仅12岁的赞恩想尽了各种办法哄着1岁多的尤纳斯不让他哭,他听到邻居家正在播放动画片,于是把镜子放在窗户外面,反射出邻居家的电视内容,然后抱着尤纳斯卷缩在墙角贪婪地看着,尤纳斯开心得手舞足蹈——多么充满智慧的贫民式玩法——再想想我们孩子童年那些眼花缭乱的玩具和动画片,泪水不觉间充盈眼眶。
可就连这点快乐也很快就没有了,拉希尔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关进了监狱,赞恩被迫带着尤纳斯开始流浪之旅。最终,因为赞恩实在养不活尤纳斯了,只能把他卖给一个看起来像好人的中介,让他帮忙找个好人家。
赞恩回到家,希望拿到自己的身份证明逃到国外,但发现自己也没有身份证明。而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还不仅于此,他发现妹妹萨哈因为流产而死,原因是医院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而不给予医治。万念俱灰的赞恩冲出家门,拿刀刺伤了妹妹的丈夫阿萨德,为此被判了5年监禁。
赞恩入狱后,母亲来探望他,告诉他又要“当哥哥”了。赞恩绝望地蹦出了两个字——“畜生”。他联系了记者和律师,要起诉自己父母。于是镜头就回到了影片开始的法庭上,他愤怒的呐喊:“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的东西’,‘滚,你这垃圾’……” 这一段话,就像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了赞恩父母的脸上。
现实很骨感,但希望总会有的
看到这里,大部分观众都已经泣不成声,为了可怜的孩子们,为了这丝毫看不到希望的家庭和现实生活。然而,我们要找出背后的元凶,才能有可能找得到希望。
阿萨德是元凶吗?他或许的确轻视妇女。但在他的观念中,传统历来如此。正如他在法庭上陈述的那样:“我的丈母娘(萨哈的母亲)在那个年纪也已经结婚生子了。“
赞恩的父母是元凶吗?他们当然不是合格的父母。然而,“合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他们自己都是没有身份、无法自主的人,用赞恩父亲的话说:“谁都可以作践我们。”而母亲则说:“我一辈子都活在痛苦中,为了养活孩子,我什么工作都干。”她质问赞恩的辩护律师——同为女性却受过良好教育的娜丁:“你过过我这样的日子吗?你没有!你只要过过一天,你就会想要自杀,一了百了。”赞恩的母亲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即使她是被生活所迫而出嫁萨哈,她尽力了,让孩子们都活着,已经是她所能做到的最好了——即使,孩子们未必愿意这样活着!
随着情节的推进。你就会发现,影片中所有无家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身份的难民。 “身份”是笼罩在所有人头顶的乌云、一切苦难的根源。赞恩的父母因为没有身份,所以找不到工作、给不了孩子正常温暖的家;赞恩因为没有身份,不能和同龄孩子一样去上学;萨哈因为没有身份,在怀孕大出血的时候,没有医院愿意收治而丧命;拉希尔因为没有身份,只能带着儿子东躲西藏……而之所以没有身份,是因为他们没有了祖国,他们是一群难民!这一切背后所影射的战争带来的危害,已经不言而喻。
《何以为家》在结尾处还是给了人们些许安慰:拉希尔找到了失散多日的儿子,赞恩流浪时认识的难民小朋友梅森要和父母一起去瑞典了,最令人欣慰的是影片中赞恩的扮演者(影片据说就是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拍完电影后,在导演的帮助下也已经举家移民挪威,现在俨然一个阳光开朗的小帅哥了……希望总会有的,只要我们怀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