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记忆屋》影评观后感

《记忆屋》影评观后感:在感动中发现现实的残酷


随着年纪老去,人的记忆或许会随着时间冲刷越发模糊,年轻时曾烙于脑海的面容也会慢慢淡去,怪不得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仿佛只要活得够久,伤痛都会慢慢消失。

然而,有些疼痛却是不论岁月如何更迭,身边来往的人如何努力想抚平伤口,都难以真正地放下。有些无法释怀的人们因此下意识寻求「遗忘」,新闻上常见的创伤后压力症(PTSD)失忆,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然而,如果连选择遗忘的幸运都无法拥有,又该如何面对那些慑人的回忆?

《记忆屋》是与「遗忘」有关的故事,改编自Kyori Orimori(织守きょうや)的小说《记忆使者》,本书曾获得第22届日本 HORROR小说大赛读者奖,也曾被改编成漫画。故事描述大学生辽一(山田凉介饰)向女友杏子(莲佛美沙子饰)求婚成功后,杏子却失联了好几天,而当辽一找到杏子,杏子已忘了所有关于他的记忆。

这不禁让辽一想起当年的青梅竹马真希(芳根京子饰),也曾忘记她被绑架的记忆。辽一发现似乎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开始查询关于「记忆使者」的都市传说。在探察真相的过程中,他得到前辈高原律师的帮助,却意外发现高原律师也有求于记忆使者。

片中,许多人想消除记忆的原因都是相同的,只有高原律师不同;但在原著小说中,每一个人的理由都是不同的,让读者更能去思考人们对于痛苦的认知差异。此外,小说的主题围绕在「记忆屋」本身,探寻这个都市传说是否真实,但电影则将主轴摆在为什么杏子忘了辽一。


「记忆使者」的都市传说

都市传说就像古时的乡野奇谈,我们无法完全否定它的真实性。即便是最古早的「神话」,在去除神话色彩之后,我们依旧能从中理解当时人们的世界观,比如古时候的祈雨传说。

都市传说通常由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发展而来,再经过口耳相传、层层渲染后,便覆上一层神秘色彩。也可能是一些家长为了便于管教孩子而罗织出来的故事,它们通常不会偏离现实世界太多,即便是鬼怪也可能在现实世界有得以对应的角色,例如带走坏孩子的侍者,在现实社会中可能是警察等等。

也有部分都市传说来自于无法被解释的「经验」,人类科技发展至今,仍有许多尚未能找到答案的事物。都市传说也许听起来荒诞,但它们却如同神话般,透露了人们隐藏的心思。它们通常反映了现代社会面临的普遍焦虑,过去的人们所知不多,因而将世间万象视为神迹或神秘力量的驱使;今日人们逐步掀开世界的面纱,却发现了更为广袤的未知地带。

而在片中,关于「记忆使者」的都市传说最早来自广岛,因广岛是日本在二战受创最严重的地方,当时美军投下核子武器,带来的伤害巨大且难以估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伤害最为剧烈的事件之一,对人类身心的伤害甚至可长达数十年、数百年。失去家园、失去至亲,以及国家光荣感的幻灭,都令人难以承受,而科技(武器)与创伤,都成了发展「都市传说」的温床。


记忆蕴含的美好与伤痛

《记忆屋》聚焦于三个立场的人们,一为记忆使者真希,二为想要「遗忘」的杏子,三是想找回他人记忆的辽一。杏子希望能消除被性侵的记忆,因而找上了真希,真希却因一己之私将杏子与辽一的记忆删除,而辽一则不断向杏子提起过往回忆或两人合照,希望杏子能想起自己。

杏子的失忆仿佛一段失败恋情的最后阶段,恋人分手后,将经历一段自我调适的时期,才能将所有的负面情绪一一弭平,最后没有愤恨也没有怨怼地向前。而那些紧握昔日情谊的人们,或许就像辽一,试图运用有形的物体验证抽象的情感与记忆,然而当记忆只存在于一个人的脑海中,再多的「遗物」都只是徒增伤感。

对许多人来说,遗忘或许是让人得以活下去的方式。记忆使者为人们抹去记忆,让人们重拾面对明日的勇气。然而,记忆使者将承受世界所有人的伤痛——所有人都遗忘了,他们却牢牢记得。

人们总是认为这些奇人高人一等,可以达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但在片中这些拥有神秘力量的「记忆使者」正好相反,他们不是全能的,且并不一定拥有足够坚韧的心智。他们不断治愈人们,却使得自己的心越发沉重。

片中另一个有趣的设定是,同样也是记忆使者的爷爷却罹患失智症,仿若是作者给予记忆使者的一丝宽容,在迟暮之年终于允许他遗忘。

记得与遗忘的难题

人们害怕遗忘,因为那是建构自我、建构关系的基石,也是我们真实活过、真正与他人来往过的证明,因此面对失忆的人,我们很难从容地继续「积累」回忆,而是不断地回溯过往,期待再度踏在那些时光之上并肩同行。

但也有许多人想要遗忘,记忆使者通常会完成他们的愿望,但也有像辽一这般,认为即便再痛苦都不愿意忘记的人。这些想要遗忘的人们虽然丢弃了痛苦的回忆,但却没有真正地回归日常生活,看似被救赎,却只是把伤痕强行掩盖。他们听着往事如同在听他人的故事,记忆如此鲜明地安放于周遭人的脑海中,也造成了保有记忆之人与失忆之人之间的感情无法衔接。

选择遗忘某个人与想要对方想起自己,哪一个比较自私?也许两种选择都会遭到指责,因为两种选择都将导致「抛下对方」的结果。选择失忆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破碎的心,而放下所有昔日记忆;想要对方想起自己的人,则逼得对方紧握扎人的回忆。遗忘可能是种救赎,却也可能使得所有的美好将跟着伤痛一同带走。

压抑且超高龄的日本社会

如前文所述,都市传说代表了现代人心中潜藏的焦虑。日本是一个超高龄社会,根据日本公布的《高龄社会白皮书》,2015年日本65岁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人数推测约为520万人,到2030年,最多将增加至830万人。日本电影中不乏关于失智症题材的电影,而日本民族性中对于人性的压抑,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一大负荷。

因此,《记忆屋》的故事应可以看作人们对于现况不满的表达,并结合了日本社会的人口问题,让这样的都市传说显得更有吸引力。而人们在面对失忆的亲友时,有时只能安慰自己:「忘了也好,不用再记得那些烦心的事。」或许这也是在焦虑之外的唯一安慰。


数位时代,要消除回忆按个键就好

《记忆屋》无不彰显温馨、爱情之气,但也因为原本系列小说被重新编写为两小时的电影,浓缩的支线与被拉大的格局,多少削弱一些「奇幻」元素,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充斥暴力的不讲理世界,注入一剂暖心且正面的力量。

相较于《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洗掉恋爱记忆的科学式服务,日本电影更喜欢以「都市传说」包装。从流放怨恨者至地狱的《地狱少女》、让生者能与死者相见的《使者》、能让天空放晴的《天气之子》,不套用东野圭吾《平行世界:爱情故事》的科学式推理,而是神格化「人类」的七情六欲,这点与日本万物皆灵的「神道」信仰十分相似。

不以使者的角度出发,抑或是单元式的聚合,《记忆屋》改以反转主角对于记忆使者的印象,让「忘却的记忆」变成正反派持各自的理论、相互辩驳。「将人的记忆消除」可能是自私或抹杀自我的行为,换个角度,却又能换来不再被痛苦记忆折磨的光明一生,前者是电影中的律师、后者为女友消除记忆的原因,本片巧妙地将矛盾且两难的问题,交织成一个大哉问。

即便本片也一如日本电影的作风,最后透过略带教化意味的台词解释之,反倒是「爱,不可能是无私」的选择,再度提升角色的人性化。

虽然大脑的记忆会不见,可身体却仍会记得

长年执导电视剧的平川雄一朗导演,相较于前作《守望春天的我们》流畅许多,虽然仍有突兀的剪接、过于滥用配乐,以及无谓的配角与BUG等问题,好在《记忆屋》融合喜剧、亲情、爱情、推理等诸多元素,将娱乐性开到最大。

《记忆屋》让世界的不讲理,主要化为两种类型:生命消逝、女性所遭遇的性暴力。前者是「被深爱的人忘记是很痛苦的」;后者为「你不是当事人,怎会知道对方有多痛苦」。

电影大幅度地改编小说的设定,透过女童撕票事件与连续强盗***事件,让本片完全脱离海报的大爱剧场感,隐藏的暗黑与女性的无力,不禁联想到《草莓之夜》的姫川玲子,也在无形之中多了警世意味。

《记忆屋》的抽丝剥茧,是在感动中发现现实的残酷。望相广岛县吴市,那片风平浪静的海景,正因为「不曾忘记」才能突显记忆得以再生、相生的存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