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影评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影评

深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现实意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是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联合主演。该影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影片它是讲述了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就是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但是却没有好好的抚养他,在家庭生活贫困的情况下,父母依然在拼命的生孩子。扎因作为家里的长子,眼睁睁的看到自己的妹妹萨哈在11岁初潮后被父母卖给了杂货商,最终因为自己流血过多而死,而后扎因用刀捅死了杂货商因而入狱。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深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现实意义!
电影的原名《迦百农》,导演娜丁·拉巴基说:在法文与英文当中“迦百农”是乱与不规则的意思。迦百农是乱与不规则的意思,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耶稣在刚开始传道的时候,即迁居此地,有不少的神迹与重要的事情在这里发生,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在我们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感叹,在这个世界上另一个角落现实写照的悲悯情怀。有这样一个问题“除了人民享有的平等生育权,那么我们对孩子还能享有什么?”就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今天我想借着这部电影以及一系列的问题来浅谈教育孩子的一些深刻意义想法。

一、从扎因的家庭看难民现状,脱离教育体质的悲惨轮回命运

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

周一的下午,这样风和日丽的一天,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在破旧屋子里开心的奔跑,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从废墟里捡回来的塑料、木块、金属等等拼起来来的物品组成武器,从而进行打斗,破坏物品好像成了他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玩累了那就可以坐在废墟上面,非常老练的样子在抽着烟。

如果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帮不学无术的社会小混混而已。这是我们人体的第一反应,同样也是自己通过生活观察得出的推理。但是我们却不能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替他人着想。其实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也是他们这帮孩子的无可奈何。

在这部《何以为家》电影的开头就是描述了类似的场景,主人公扎因的故事发生在黎巴嫩,而他自己确是一个叙利亚难民。生活在一个和平时期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是很难想象,这样的战争对于这些无辜的人究竟是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深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现实意义!
多年前的叙利亚战争,是指2011年年初持续至今的叙利亚***与叙利亚反对派组织、伊斯兰国的冲突。叙利亚***的反示威活动于2011年1月26日开始并于3月15日导致战争升级,随后反***活动变成了武装冲突。
扎因的妹妹扎哈因为自己失血过多从而就止步于医院门口,因为她个人作为偷渡难民没有身份证明。

有一部电影叫做《寄生虫》,这部电影里基宇的妈妈就说他们就像螳螂一样,半夜只要开灯,他们就会全部躲起来,他们的家庭就好像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蟑螂一样,任人踩踏,无力翻身。

在这部电影《何以为家》的难民,他们又何尝不是呢?别说去接受教育,就是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最大的一个问题。脆弱之余,他们永远不知道意外与死亡到底哪个会先到来。

电影的主人公扎因,虽然他的年纪比较小,但是已经扛下了家庭的所有负担。清晨,贫穷打破了贪睡的慵懒,扎因和家人们赶了个大早去贩卖果汁。因为扎因的勤劳帮助老板运输货物,得到了一元钱的报酬。长子入狱,打破了他们家最大的家庭来源收入。扎因去药店想要得到廉价药方,实则是多次服用成瘾,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而已,扎因带回家中把衣物全部带回放满了曲马多的水中,制作成***,通过监狱中的长子进行交易流通。

但是,我们从扎因的脸上几乎是看不到笑容,扎因僵硬的面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看透了社会底层生存的法则与麻木。

在扎因的生活圈中,其实他是有机会去接触到教育的。在有一次搬运货物的时候,扎因看到了放满好多好多书的中型汽车,在车里面,坐满了孩子,而且他们还有说有笑的交流着一天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扎因的目光一直被这辆汽车所吸引,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眼神,他觉得可能是他一生遥不可及的梦想啊。

扎因的家庭其实也是考虑过给扎因上学得到教育的机会,只不过就是,扎因的母亲考虑的是“学校给孩子提供衣服与屋子,扎因还可以从学校里带回来一些”而扎因的父亲考虑的就是“扎因去学校学习从而会耽误工作占据了平时工作的时间”

从扎因那种绝望的眼神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扎因心中那一丝丝渺小的梦想都破灭了。

故事在继续,到了法庭之上,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没有好好抚养他,而且还在拼命的生孩子,扎因的父亲也是满脸的无奈,直言到,他的父亲就是这么长大的,只不过就是重复了父亲之前的做法与生活模式而已。

而扎因在潜移默化中也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在照顾埃塞尔比亚难民拉希尔的孩子时候,做出了和父亲类似的事情,将不听话的孩子一只脚绑在了一只柱子上,或许,年轻的扎因父亲也想着要释放摆脱生活的压力,奈何时间却成为了他的奴性。

在扎因的世界里与他的眼中,孩子只不过是一种利益经济关系,多生孩子就是可以提供家庭摆脱困难的可能性。就连孩子的教育也是看中其中孩子为家庭带来的即时性的价值。可是他们很难想象到,孩子的抚养也是一笔巨大的费用,于是准备脱离教育体质的他们,就会一次又一次的上演悲惨轮回的命运。

《何以为家》给中国家长的影响就是:孩子的心中不应该住着一个成熟的大人

我想在生活中,或者是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汉堡上,涂抹些非常好看且又精美的东西,可以用来安抚儿童;又可以说是可以保留一些不好的东西,它可以作为人生中某些值得纪念的时刻。它可以作为某种象征意义的感觉,看上去非常精美实际上是非常廉价的的感情。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深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看完《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或许我们会说扎因真的好可怜啊,赢得了我们的眼泪。实际上个人感觉,这种商业化环境遥远的背后一定是有很多让观众认为是“可行动”的意义。

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名字也叫做扎因,这可不是机缘巧合,据了解,这是由当初的叙利亚难民扎因本色出演,以一个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距离我们约7000公里的真实故事。

在生活中的我们,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扎因,但是也很难在看完影片后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不如在我们看完影片之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为我们后代带来什么,能为他们的以后带来什么样的生活。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陋习我们也可以略见一二。比如电视剧《欢乐颂》中,我们了解到了樊胜美的家庭,因为农村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导致樊胜美每个月的工资都必须要贴补家里使用,正是因为她的家人思想的落后以及没有接受过完整体系的教育,导致好不容易跳出泥坑的樊胜美,仍然是逃不过这一生。

在影片《何以为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本该拥有一个幸福天真童年的扎因,却拥有着一个“无比成熟”的内心。他明白什么是女孩子的初潮,也懂得如何让妹妹过初潮之后如果防止被卖的命运,在电视直播中,传达着这个年龄该有的心声,他已经看清了父辈的悲惨人生循环,所以将父母告上法庭。

扎因的成熟,并不是教育体制带来的,而是他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教会了什么是生存法则。可能很多就像是片头描述的生活场景一样,那种生活场景,为人父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吗?

据调查,我们发现扎因这样的案例真的是非常多,甚至是堆满了档案室,但是在那样的世界之中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绝望与无奈。在网络之上,电影节给了他机会;回到现实生活中,电影导演给了他机会。

反观现实生活中,九年义务教育给了孩子们学习以及生活的一个平台。而身为家长,就是需要给孩子一个上学学习知识的机会。

***曾经在1945年《论联合***》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之中扫除文盲,这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之际,百业待兴,但是中央领导一步到位把义务教育年限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教育理念。”
在孩子本该成长快乐的年纪,作为长辈应当尽可能的不让让孩子的内心太过于成熟,仿佛像是住着一位大人一样。教育是新时代的希望,那打破时代轮回枷锁的钥匙,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粮草。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深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现实意义!
文章结尾:新时代教育应当朝着什么方向前进与发展

看到现在的社会,现在的90、00乃至10后他们都是幸福的一辈,作为90后,深有感悟,得到的教育、生活品质,源源比上一辈得到的要好很多,不仅仅是家长在努力创造学习的氛围,国家也是一直努力推动教育的发展。

例如,在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以有力的保证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向前发展,纠正严重影响适龄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明确法则。
那么,作为被数据环境包裹的新一年青少年,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那么,第一点就是作为家长应当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并不是说无节制的多生穷养。在影片《何以为家》中,扎因的妹妹在十一岁的时候就怀有了杂货商的孩子,到了法院之上,法院说这是常有的事情,他的后妈就是这样长大的。

其实,反观现代社会,很多农村女性(没有带有歧视心里,文章需要请谅解)在二十岁甚至不到二十岁时就怀有了孩子,在第六次生育普查中发现,很多中国女性生育年龄已经达到了29岁,比2000年整整推迟了2.8岁。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深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现实意义!
在资源相对富足的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生育时间更加推迟,生育率大大的降低了。从扎因的生活家庭我们不难看出,多生孩子并不能改变他们现在的经济现状,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是需要额外的成本,毕竟孩子需要我们去抚养孩子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挣钱。

而晚生早生则能给父母更多的时间去累计资源,提高家庭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均产值,现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二胎政策放开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富足的资源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可能。

因为在生孩子之前,身为成年人是否要考虑好能否给孩子充足的资源与关爱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呢?其次也要应当适度的给予孩子自由的成长环境,而并非是父母的全权规划。

《何以为家》中的扎因,我们发现在多个场合他都喜欢拿着锅碗瓢盆敲打,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片刻安宁。现实中,我们为孩子的兴趣提供一片安宁的土地,而非一味地压抑着孩子的天性去承受成年人所承受的压力,或许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作为生育权的结晶,孩子也应享有幸福成长的权利。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天性,如果孩子地学习教育做不到统一这一点,家庭里每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就应该主动出击,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深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比扎因幸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他梦寐以求的家,但是这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教育,而且是自由的教育,兼顾身心健康的教育。

希望未来,能够看到的是扎因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持久的笑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