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就到家》影评观后感——“失败的只是事,不是人。”
90多分钟的一部电影,时长并不过长,节奏十分轻快流畅,把“创业”、“扶贫”、“电商”等当下流行的宏大主题结合在一起,让人惊喜的是故事讲得诙谐有趣,毫无说教意味。
电影节奏紧凑,在喜剧的外壳下讲述了一个蕴含深意的主旋律创业故事,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或是尴尬。电影的取景、演员的演技都是极好,三个精神小伙儿凑在一起还有不一样的火花。
演员的表现和导演的剪辑都是不可或缺的。魏晋北虽然颓,但聪明脑袋还在。彭秀兵真诚乐观朴实,是三人组里向前进的推动者。李绍群虽然独特,但也不是执拗,而是坚持。三人相辅相成,每个人都很棒,那种演技是即使你被剧透也会在观影过程中被惊艳到的厉害。导演之前的《喜欢你》我就非常喜欢,没想到这部电影的剪辑是我从来没见过的,耳目一新,真的太会了!!
看完电影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魏晋北之前的创业都失败了?
影片里有句话,是魏晋北自己说的:都说在风口跳下去,猪都能飞起来。
后面好几次出现了一只会飞的小猪鼓励他们往下跳的场景。
可是我一直在想:真的是在风口跳下去,猪都能飞起来吗?真的最重要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跳下去吗?
如果是,魏晋北之前创业,搞过共享单车,干过电商,哪一个不是在风口浪尖跳下去的,赔光了不说,睡不着觉不说,最后自己差点从天台上跳下去了。
魏晋北创业的初衷是啥?
是钱吧。
所以他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专业技巧,这些经验和技巧可以指引他,什么火,投什么;什么困难重重,什么可行性低,就避开什么。比如彭秀兵想把快递带进落后的、全是妇孺老人的云南山村子,魏晋北不看好,劝他放弃;彭秀兵想让村民们网购,魏晋北远远的跑开了,彭秀兵被一窝蜂扎堆的村民暴打了一顿;彭秀兵愿意自己承担自己整整打工十年的所有积蓄,给村民退货,魏晋北开始坚决反对。(当然啦,小魏还是挺善良的啦,他看小彭可怜兮兮,还说想帮小彭借钱补补窟窿 )魏晋北问彭秀兵为什么要给村民退货,彭秀兵说,他卖的是信誉。这时候魏晋北肯定觉得这傻小子傻透了。
一直到魏晋北和李邵群、彭秀兵三个人把咖啡豆刚做出点成绩,星雀愿意花六百万收购但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咖啡豆,魏晋北想要被收购,而另两个人反对,于是三人而一拍即散这里,魏晋北贯彻的还是他原先的理念:创业是为了赚钱,做产业是为了最终卖出去换钱——卖出去换钱,这就是创业的终点了。
而村里的人,也就是农民,应该做好农民,做好大厂的螺丝钉;大厂做好经销;创业人赚到钱就算成功了……社会上的每个角色做好自己的分工就够了——到此时,魏晋北的想法和星雀的负责人还是一样的。
“你们什么都不懂!你什么都要问我!”魏晋北生气地对彭秀兵喊。
可是,魏晋北大概没有想过,为什么咖啡豆之前能够成功?
是因为魏晋北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吗?如果是,那咖啡豆也就到此为止了,而设想一下魏晋北未来的生活:项目收购,魏晋北分到了两百万,他回到北京,用两百万继续投资他觉得处于风口的项目,然而不出所料,又像之前在北京一样失败了,他很快花光了两百万,再次陷入失眠,再一次站上了天台往下跳,而这一次,没有一个看起来傻乎乎的快递员把他拉回来,他就这么跳了下去,再也没见到明天的太阳。
——咖啡豆成功的开始,就和他以前投的所有项目都不一样。
当地人祖祖辈辈种普洱茶为生,即使经销商的不断压价让这个行当越来越难做,也仍然没放弃祖辈传下来的产业,可偏偏出了个热爱咖啡豆,老爹是村里权威村长的犟种李邵群。
村里剩的都是妇孺、老人和孩子,平时都听村长的,偏偏愿意给大家退货的彭秀兵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在大喇叭里的一席话,让许多村民都愿意种咖啡豆了。
咖啡来源于外国,也发扬于外国,国内许多自己人都瞧不上国内自己种的咖啡豆,说着“国产的咖啡算什么?”这样的话,可偏偏云南普洱种出来的,中国人自己研究发酵的咖啡,获了世界咖啡的银奖,并且后来在一些高档饭店中成为了新晋的热销产品。
它从一开始就是一条全新的、没有人愿意,或者说没有人敢开辟的全新产业。
可魏晋北之前投资的“风口产品”呢?
“不瞒你说,你推荐的这个产品,这个月已经有八个人向我推荐过了。”
魏晋北的客户玩着手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如是说。
“站在风口往下跳,猪都能飞起来。”
“你敢跳吗?”
创业创业,不是自己一人单干就叫创业了,是要创新,善于发现新商机,勤于挖掘新产业,敢于投资新项目,并耐于和这些新事物一同奋斗很久。
风口,从来都不是最热门的、最火的产品。而是新的、不一样的,跳脱出惯性思维和方式的、用心经营的、真正优秀和有用的产品。敢投风口,也从来不是敢砸大钱去投资火热的产品,而是当一种新的东西被发现,由于没有先例,前路艰难,无人愿做,只有你敢克服重重困难风险,敢投资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去拼去做。
电影的最后,魏晋北明白了不是咖啡豆产业和朋友需要他,而是他需要咖啡豆产业和朋友。他回到了云南,和两个朋友坚持把咖啡豆产业做了下去,最终取得了大大的成功。
这部电影还有其他优秀的细节,比如彭秀兵的朴实,李邵群和父亲的情感变化等等,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魏晋北的创业线,所以在这里就只说这些了。
我知道现实会比电影残酷许多,但是我看过央二财经频道放过很多类似的村民脱贫致富,带领整个村子发展起一整个产业的案例,虽然故事的主人公鲜少有年轻人,大多数是中年村民,甚至退了休的曾经的村干部,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失败,遭受到不知多少村民的怀疑,在极大的压力中继续尝试继续坚持,最终成功了,创业过程不可谓不艰辛。而且这种创业不仅仅富了一个人,还带动了全村经济,拯救了很多贫困人群,是很值得鼓励和尊敬的,我想电影表达的也有这样的意思吧。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可能不像那些大片一样,有惊人的特效和宏伟的场景,作为一部安安静静的小喜剧片,五毛钱特效不能再多了,但是它真正是感动到我了的。
浅谈电影里的两层主旨:
一是纵向上传统乡村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乡土社会本质上是人情社会,与城市中的契约型社会不同,乡村创业离不开社会网络的支持,从而秀兵会选择接受村民们的全部退货,村民反过来也无条件信任秀兵开始种植咖啡。李绍群和他村长老父亲的对抗到最终和解,象征着传统对于现代的接纳与妥协,尽管过程波折,但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变革终归是要发生的。不过必须得承认,传统的消逝确实令人感伤,那些回不去的乡愁只能化成精神寄托,在孤寂时拿出来聊以慰籍。
二是横向上对现有产业链分工格局的打破与重塑,既包括城乡之间,也有国际层面的。在星雀(星巴克+雀巢?)打算强势收购咖啡园的情节里可见一斑,三个人的最大冲突其实反映了在乡土社会中,村内人与“外人”之别,尽管秀兵和李绍群之前存在嫌隙,但本村村民的身份会使他们形成统一战线,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坚定维护本村居民的利益;而此时的魏晋北还是更多地追求世俗所定义的成功——赚大钱,而且他也认为穷乡僻壤里的一群农民搞不出什么大名堂。魏晋北回到北京之后的观念转变实际上是对乡村价值的重新认识,乡村、乃至于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原料产地,也有能力创造自己的品牌,享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与收益。个人认为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强内核,在欢声笑语中让人自然地感受到民族自信(和乡村自信?):“我们能够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无需再迷信甚至依附于什么外部力量”,这也正是互联网赋能乡村的真实写照。而且,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乡村振兴也确实值得我们自豪,因为这是全世界都没有先例的成功经验,它给乡村重新注入活力,让离家的游子有机会回乡谋生活,真正实现了乡村内生发展。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是简单地贴近时事热点,重点是借此机会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乡土社会。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看到昊然弟弟演的魏晋北最初因创业屡次失败,抑郁失眠几近跳楼,挺有共鸣的,世界变化太快,哪个年轻人不想在风口浪尖上抓住机会,顺势腾飞?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如果哪天感到疲惫了太辛苦了甚至怀疑自己了,不妨停下来歇歇,说不定偶然间就发现另一番天地了。
关于创业过程过于顺利的看法:影片放映过半,隐约觉得会有变故发生,我当时以为是天灾,例如洪水或干旱导致咖啡园颗粒无收,但实际是人祸。这个情节设计将影片主旨拔高了一个层次,若是自然灾害,那结局大概是魏晋北想办法联系外界再获投资+秀兵和绍群动员村内社会网络维持村民信任=创业成功,这样就仅仅是个励志创业故事而已了。幸好,编剧没这样写,而是将矛盾冲突引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