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影评观后感:不同时代下的女排精神
作者:黑桃a不过我
《夺冠》是由陈可辛指导的一部体育片,主演除了巩俐、黄渤、王刚等老牌演员外,更多的是真正的排球选手,包括现役的女排成员们。影片通过讲述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进而展现了不同时代下不同的“女排精神”。
在影片开头部分,导演通过对两个群体的描绘,正侧面兼用地讲述了刚刚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女排。运用一系列特写镜头和台词向观众真实而残酷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女排姑娘们——有的“要球不要命”,膝盖软骨都磨没了;有的年纪轻轻便落下了严重的腰伤,早早离世;更多的是刻苦训练的身影,数百个负重深蹲,上万次拦网跳跃,严重透支了她们的身体和精神……在那时,体育与这些姑娘们的意义不只是一种运动,更是肩负着国家的责任。因为在那个年代,在那个中国百废待兴,亟需有一项成就能让世界看到的年代,体育运动就成了最简单能够“夺冠”的项目。女排姑娘们也是在这样的沉重包袱下,忘却了体育本身带来的快乐,只能用玩命的训练来弥补科技和身体上的不足,集体的意义更是远超成就它的每一个个体。
那个时代所赋予的“女排精神”就是女排姑娘们身上坚韧、奉献的意志品质。
朱婷曾在《开讲啦》中说过:
“我不是天才,我是人才”
同样的,广大人民在此时也迫切地需要女排精神作为精神的支撑、民族的脊骨,摆脱世界对中国的歧视与偏见。所以在中国女排对战日本时,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在女排的赛场上。在一次次场内外镜头的切换中,全国人民对比赛胜利的渴望昭然若揭。在那个中国什么都没有的年代里,“夺冠”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太重了,“夺冠”一词几乎成为了一种执念,仿佛银牌、铜牌都是失败。
那是一个国家精神的不自信催发的果实,它需要一代代中国女排耗尽鲜血和青春浇灌。
虽然那时的拼命是有用的,“女排精神”带领着女排走向了五连冠,走向了他国望尘莫及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旧的“女排精神”渐渐不再适应当下的环境,女排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在一次次失败中江河日下。
也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原先的女排成员郎平也决定返回中国,作为主教练为中国女排注入新的活力。大球队训练、新战术部署等一系列改革给故步自封的中国女排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正式吹响了中国女排向世界反击的号角。而这样的改革除了同国际接轨外,也暗含着郎平教练的一片苦心。曾经的中国女排给姑娘们带去的创伤太大了,如今的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国家不再需要用女排在国际上争口气。
排球已然不再是这些姑娘一生的选择,她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尽情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在朱婷带领的亚运会上,中国女排3:0战胜泰国队,砍下了26分。
2014年女排世锦赛最佳主攻。
2015年女排世界杯MVP。
2013年开始,由她带领的中国女排,总是一路连胜,有时甚至打到对手心里防线崩溃……
国外电视台曾这样评价她:
没人能防住朱婷,有朱婷的中国女排,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可以战胜的希望。
现在的朱婷不仅是全球职业联赛MVP、最佳主攻,还连续三年蝉联World of Volley最佳女排运动员。
如今纵横在欧洲赛场上的她,年薪已高达110万欧元……
这样的成就早已经追平了自己的恩师郎平,国际排联官网都史无前例的盛赞她为“超级球星”、“不可思议的力量”......
亦舒说:
“我们都是自己的归宿。”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很多人都想过改变自己,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
所以大部分人都活得平庸俗套,因为只有敢想敢做的人生才精彩。
电影《夺冠》的最后,面对强大的巴西队,赛前动员的时候,每一个女排队员都满含热泪。
而其中哭得最凶的那个就是朱婷,因为郎平给她发了一条短信:
“朱婷,我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你我能够成为师徒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如今大战当前,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站在球场上你就是最好的,最棒的。”
郎平的肯定,也是告诉朱婷,她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有人说“女排精神”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但是就像郎平说的那样真正的女排精神,不只是在赛场上夺冠,更是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
所以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郎平一次又一次地要求队员们去找寻“真正的自己”。
没有什么可以保证你的选择,这辈子一定能实现。
所以,你只能选择对自己诚恳。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欠自己一场夺冠。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