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评析《闪闪的红星》《张思德》


英勇思德忠爱国,闪闪红星耀前方

——评析《闪闪的红星》《张思德》

作者:舒慧琳

学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指导老师:刘勇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总是能够听到这样的歌词:“红星闪闪放光彩……”红色作为最鲜艳的颜色总是时时刻刻映照在每个人的心中,也总是能让人回忆起年幼时候用力地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的誓词,红色影片中的青年与我们一样,向往着鲜红耀眼的中国共产党,向往着生机勃勃的中国。



一、浅析《闪闪的红星》中主人公所展现的“苏区精神”




《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的歌颂祖国歌颂中国共青团的小说,主人公潘冬子是个从艰难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看似在小说和电影中只有一个潘冬子,可在我们的现实之中,却有千千万万个勇于革命、善良质朴、执于奉献的潘冬子。在中国红色革命摇篮的江西,那是一个诞生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那里仿佛有无数个潘冬子和军民群众,他们都在那一片地方发光发热,在曾经沾满鲜血的土地上为革命英雄报仇,他们从不退缩和懦弱,无不体现出了苏区人民英勇无畏、不惧艰险的精神和勇气,潘冬子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了苏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就像冬子在影片中所说:“天气一暖和,便总是能想起妈妈的话,南山上花再开的时候,爹就能回来。当山上草绿了的时候,我就爬上山,去看看那花开了没有,此后我便经常去看看那南山花,我想...等再暖和些,它就会开花了,爹也就回来了。”这是侧面烘托冬子爸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形。冬子爸在战斗中腿部受伤,当需要做手术时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使用麻药,而为的仅仅是将药品留给更加需要的人,没有麻药取子弹的疼痛可想而知,并不是普通人能够忍受的。而冬子妈为了掩护群众向后山转移,不惜拼死抵抗,临危不惧,在熊熊烈火面前仍然没有退缩的意思,最终被敌人放火烧死。母亲的壮烈牺牲使冬子变得更加坚强,即使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湿漉漉的衣服铺在破庙中的碎石上,冬子仍能度过那漫长的黑夜。冬子妈曾经说:“孩子,妈妈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我有义务保护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需要我这样做。”他们一家人都秉承了这种精神,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苏区精神”的最高体现,并且这种大爱精神到如今仍然没有被磨灭,这种至高无上的“苏区精神”在数千万人的引领下代代相传,突出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军民的崇高精神品格。



在《闪闪的红星》书中,潘冬子在战斗中成长,在纷飞的战火当中,他已经在党旗下宣过誓,他终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样的信念始终贯彻在他的心中,当部队打到江西的时候,潘冬子俨然已经当上的侦察班的班长,他从队伍这头喊到队伍那头:“我们永远跟着部队向南打,我们一直打到解放全中国!”这体现的不仅仅是热血,而是一种发自肺腑、来源于心底的一种对党、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是一种坚持,一种甘愿奉献牺牲的高尚品格。



二、简述《张思德》中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主义”




***同志在追忆张思德时说过:“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当时是1944年9月8日,如今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伟大而平凡的战士张思德精神从未被磨灭,如今他又向我们徐徐地走来。而现在的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去评价张思德,那便是: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也是我们最容易缺乏的东西。不管我们身处现在的和平年代还是先烈们的战争时期,人都不能缺少信仰和精神,因为如果缺少了这两样灵魂,那便等同于缺少了毅力,也丧失了意志,也失去了向前进的勇气和理想。在电影中,张思德一有空就跟着“扩红”宣传队做宣传活动,手里提着水罐子,不断给那些红军宣传员倒水喝。到了报名登记那天,红军问:“你叫什么名字?”旁边的人都起哄喊:“叫谷娃子,谷娃子!”张思德也说:“对,快写啊,谷娃子!”红军战士仿佛没有听过这样的人名,抬起头问这几个字怎么写,这时张思德才忽然想起来:“不对不对,我叫张思德!”队友便嘲笑张思德,说他就像一头倔驴,半天嘣不出一个屁。可就是这样的张思德,却有着常人难以达到的理想境界,他逢人便说:“我不管现在在做什么工作,只要想着我的脚底下就是战斗的前线,我的眼前就是战争的沟壑,我手中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武器!”一个普通战士平凡而又伟大的理想,让所有认识他的人懂得了什么是平民英雄。



张思德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共产党最艰苦的岁月,张思德所在的纵队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时,曾被老乡们劝阻:“这神山魔山,鸟都飞不得,十人上山九不还呐!”张思德看着已经被认定成死路的活路,张思德拄着柳木棍,拖着一条伤腿,毅然决然地向前行进。在每个人仅有一碗辣椒水的前提下,众多穿着褴褛单衣的红军战士用刺刀在坚硬的冰面上挖出脚窝,其中也有张思德的身影,张思德一手拄着柳木棍,一手握着刺刀,走一步,用刺刀在前面扎一个脚窝,再搬动伤腿放进脚窝里,撑着木棍往前挪一步,恶劣的雪暴总是来得很猛烈,雪雾弥漫,十步开外看不清人影,雪粒敲打在脸上喇的生疼,不一会就麻木了,就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一身战伤的纵队还是令川军闻风丧胆,最终攻城夺寨,结束战役。生活的艰难磨砺出张思德坚忍的性格,同时也激发出他不甘受到压迫的反抗意愿和力量,正是这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成就了我们现在生活,成就了现在最鲜红的中国!



三、简析《张思德》和《闪闪的红星》中所呈现的“多元化”造型



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共同呈现的都是独具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视听造型语言,较多的细节描绘都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张思德在烧炭时的片段:蒙蒙的细雨飘洒在窑洞上空,小白和张思德一里一外的默契配合使得张思德无暇顾及自己的疲惫,凭借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心态,张思德蹲在半人高的小窑子里用小镢子一下一下精修着墙壁。突然,窑顶掉下了几块碎石,在第一时间大喊:“小白!快跑!”小白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张思德眼疾手快地推出洞口,一声轰隆巨响,两米多的窑顶塌了下来,小白勉强抽出了自己被压住半截的身子,回头却只看到了全部坍塌的窑土和层层腾起的灰尘,张思德——牺牲了。在此时的剧情节奏却随着剧情发展而逐渐加快。此情此景与欢快的配乐形成了巨大反差,同时也暗示了之后的沉痛,“哗啦哗啦”的雨声和“噼里啪啦”的烧柴声照应着无言的悲痛,使得影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性。主旋律电影的功能往往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而《张思德》却区别了以往的电影创作,其通常使用的生活化表演和一闪而过式的影像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多元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



在《闪闪的红星》中,主人公深刻地体现了革命信念坚定这一精神核心,而这却是革命斗争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影片中冬子爸将一颗闪闪的红星交到冬子的手里,并始终告诫冬子:“什么时候遇到苦难了,想红军了,就拿出来看看他,有它给你引路,你这个儿童团员就一定能长成一个红军战士。”小小的红星承载着对未来的巨大期望,这不仅仅是对冬子战斗生活的鼓励,更是红军战士畅抒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和体现,闪闪的红星一直都在唤起观众内心无限的共鸣。纵观整部影片,红星不再仅仅是一颗缝在衣领的装饰物,而是战士坚信革命必将成功的坚定信念,《闪闪的红星》始终严格遵循着“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从而全面反映了***继续革命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主题。我们在电影中不仅看到了改造后的“多元化”主题,还看到了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对潘冬子的情感变化中刻画得格外清晰、栩栩如生,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变化都反映出在当下影视艺术的创作中,政治色彩虽然仍占有一席之地,但早已不再是创作的唯一主导,这不仅仅是创作者尊重历史真相的表现,更是人物主义关怀的深切表达,而在影片中,不仅刻画了正向人物角色,还刻画了例如胡汉三这样的反面人物,在电影中,胡汉三说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胡汉三看似面容和善,实则内藏杀机,这种反差感将这个反面人物塑造的异常生动也使得主人公的影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综上所述,影片《闪闪的红星》和《张思德》都在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迪,我们在推崇“苏区精神”代代相传的同时,也要将一心为民的本质、清正廉洁的品格、艰苦奋斗的要义、无私奉献的内核传承下去,尽管苏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这一精神既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如今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