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观后感

        录完最后一个班级学生的考察成绩,终于正式开启寒假模式,重温那些喜欢的图书、电影、音乐。今天回归乡土文艺女中年的本质,写一写这部1999年的老电影。

一、《那山那人那狗》与成长

     今天重温的是火华社社长和万人迷好姐的盛世美颜,经典的文艺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导演霍建起,编剧苏小卫(笔名思芜)——引自百度百科,惊喜的发现,编剧是北师学姐,好有缘啊。

       很多角度,但是总觉得不好下笔。是从故事本身?还是从电影语言?还是从自身的教育专业视角去重构它呢?但是话痨又不愿意沉默不语。

         一对邮政父子的责任与使命传承?一个青年的成熟与蜕变?城乡的距离?山水中国的美景?信与心的联系?夫妻情、父子情、祖孙情、对一份事业的责任大爱,蕴含的七情六欲没有口号式的宣泄,而是在一日又一日的坚守中含蓄而隽永。就和盘古一样,虽然拥有开辟天地的力量,却化作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教育润万物而无声。从不解、不言、不动,到理解、呼唤、接力;天地间完成人的成长。每个画面中的山、树、磨得光滑的青石板和瓦房,昏暗的老屋和烧起的火塘,甚至河岸边的大树,牛和放牛娃,都是童年熟悉的画面。每次回老家至少要走四个小时山路,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总看不到尽头,在云雾里深一脚浅一脚的,就和人生一样,好辛苦,但是总还有些盼头。

故事里充满“追、走、等”。

儿子年轻跑得快,老迈的父亲“追”,而儿子成长的岁月里,似乎父亲总是在外面走,和陪伴母亲翘首期盼,也有山里娃的函授成绩单的追梦故事,人生一世,追名逐利却又有多少人能追到?而这里的走还有邮路的走,父亲是老邮政人,在湘西的山里送信,长路漫漫,一走就是几个月,一路寂寞只有狗子陪着,但是邮包里是沉沉的责任,每一封寄出的信、汇款单、包裹都是异乡人、故土的馈赠与交流。而里面不同阶段女人的“等待”才是走和追的底气,母亲在孤独中守家带娃,盼着父亲归来;瞎眼奶奶在等着跃出龙门的大孙子回来看看,就好像历史转正动荡中各种改革里的变与不变,人啊,总得有点盼头。

二、中国邮政与大地绿

       个人最喜欢两个国企,一个新华书店,另一个是中国邮政。新华书店将来另起一章,但是中国邮政的绿地黄字的招牌都是故事。

       7岁还是8岁那年春节我在小镇的邮政储蓄所,办理了人生的第一张储蓄存折,那时候应该是三年级了,数学课本上学到利息和利率的内容,总是搞不明白,然后想起每次去投奔老父亲的路上会路过一个叫做储蓄所的地方,然后试着把压岁钱存进去,高高柜台后面的阿姨没有嫌弃我的十元钱,给了我一个赭红色的小本本,然后开始知道什么叫做本息、借贷,利息,存期。可惜后来不记得放哪儿了,后来也没学会理财,沉迷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日常。

       上了初中,听说有笔友和集邮,然后试着和同一个县城的表哥写信,为的那个邮票上的戳戳,那时候8毛钱可以区内通用,1块2可以寄到全国。不过信上的错别字被嘲笑了好久。

          跑到隔壁县城上重点高中,成为了父亲的学妹,在地罗岭度过三个寒暑,跟着莫振高校长庇护下振翅高飞。

        从邮政拿到了在99书友会买到各种杂书,远方打工的二姐和四姐会和父母给的钱一起打到邮政银行。每个月200块,总是盘算着怎么能够吃饱,存点钱买书,买收音机。

       通过书信给父母寄出的第一次段考成绩单上,物理32分的事情把初中积累的高傲砸个粉碎,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灯点亮,只为思考回信中应当安慰还是批评。

        后来还陆续的收到过学弟的情书、学姐的贺卡,还有最重要的人生转折“大学录取通知书”。纸短情长,心心念念藏在字里行间。

      上了大学,第一个中秋,父亲寄来的月饼安慰着月圆之夜去生化楼上人体解剖小课的恐惧。

       为了能第一时间收到远方的来信,跳出来竞选班级生活委员,到现在都还记得每次打开107信箱时候的期待与失落。

       家书抵万金,惟恐意不尽,临行又拆封。比起短信、电话、邮政总是慢悠悠的,但是稳当、妥帖、如期而至。

        就好像大学毕业时候给自己的十年后的信,真的就在10年后准准的到达,虽然自己都忘记了,盖着的那个邮戳,就是一种温度。

       毕业的时候,只身前往中国最北端的漠河红旗村,在最北端的邮筒合照,然后寄出给自己的明信片,每一个邮戳是挂念,也是守护。

       工作的第一年,面对生活的困境一筹莫展,从京城回到瑶族自治县,从学生到老师的巨大转变无所适从。

        中青报谢老师的汇款单和赠书、还有师兄赠予的一年的光明日报、北师大赠予的一年的专业刊物《学前教育》从邮递员的绿挎包里放到手上,感觉自己没有被世界抛弃。

      一晃十多年,每次收发快递依然喜欢EMS多过任何一个快递公司,那种守护相望,彼此相依的感觉只有自己能懂。

就像有些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三、知识与命运改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业。此生我为何事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政策,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文人与平原人的感叹,但是我讨厌山,山代表闭塞、代表压迫、代表穷困和野蛮。

出生地的广西,山太多了,我自己就是从山区出来的,我的家乡有七百弄,我的家乡有红水河,我的家乡充满贫穷与艰辛,大山里的人活得太难了。

17岁那年,得到命运的垂爱,靠着两面一补的政策得以阔过长江黄河进京上学,开学时候机缘巧合见到温总,鼓起勇气表达感谢,第一句话是感谢您让我飞出大山。当时温总微笑着回复“希望你能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

这些年,好像做到了一些,但是又好像没有做到。

山窝里哪有金凤凰?只有没见过世面的村姑和逃难的外乡人。感谢我的父亲,用对自己的克制和责任,考学来到了小镇,在县城里读书,让我能接受教育,有了工作,能经济独立、人格自强。

电影里的故事是父子之间的,但是对于女儿,母亲才是一生的教练、假想敌和挚爱。下岗前后的母亲在印象里是两个模样,一个是接人待物落落大方、手起刀落的大饭店话事人,守着粮仓的第一波下海的时代弄潮儿;另一个是骂人嗓门像打雷、从早到晚在做饭、偏心儿子的落魄的全职太太。

曾经很爱抱怨母亲的偏爱,但转念一想,母亲一定要爱这个孩子吗?一定会爱吗?母亲也是第一次做人,为什么因为生而为女、生儿育女之后就要永远慈爱?如果她没有被爱过,那怎么会爱我呢?

何必浪费时间纠结,停止反刍负面的情绪。感谢父母已经把力所能及的爱和资源分配了,特别是给予生命并支持读书这件事。大山女儿的成长故事也这个部分有机会再说吧,任教这些年看到的、听到的太多故事可以说。

      一部老电影的观后感,一叹就是2000+的字数,提起家和责任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就此打住吧,毕竟来日方长,纸短情长,春风吹又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