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这部电影🎬是用黑白胶卷拍摄,除了开头的蜡烛以及中间一个红衣小女孩,几乎全是黑白色调,其实最开始是有点看不下去的。在没了解电影拍摄的背景之前,我本能地以为这部黑白电影只是受限于当时落后的拍摄技术,没想到竟是导演和摄影师的有意为之。首先,黑白色调给人一种凝重、深沉的气息,利于展现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的残酷与血腥。其次,黑白画面能够真实地再现当时那个年代,那个年代关于大屠杀的照片,几乎都是黑白的,这能够让观众代入沉浸在这个荒谬暴戾的时代,让历史的画卷重新铺展开。
影片首先展现的是辛德勒创办搪瓷工厂的事迹,作为一个商人,他巧妙地瞄准了时代的契机,因为二战期间战争的频繁,他生产的军需用品被大量订购销售,从而累积了巨额财富。而最初雇佣犹太人,也仅仅是因为这时候的犹太人是廉价劳动力,薪资低,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犹太人抱有同情心。
观看前半段影片时,流水账般的记事让我觉得有些无趣。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辛德勒如何创办工厂,雇佣犹太人,以及频繁的来往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以及大发战争横财,辛德勒积攒了大量财富。前面观看的时候确实有些看不懂,但是直到最后我才察觉,其实这部电影的人物刻画的高明之处在于,电影并没有过分美化一个人物,而是让人物身处故事其中,并不断与其他小角色产生羁绊,而后人物才发生的态度转变。电影中,随着辛德勒与犹太人的接触变多,也见证了犹太人的遭受的灾难和不幸,才加深了辛德勒对犹太人的同情之心。辛德勒这个人物对待犹太人态度的转变顺其自然,有迹可循,让辛德勒这个人物也更加真实可感。
在辛德勒生意日渐变好的同时,故事开始慢慢铺叙犹太人被德军打压排挤的过程。大批犹太人被德军驱赶,迁徙到乡下,集中生活在一个街区,生活条件也变得艰苦。此外纳粹德军还强迫犹太人劳动,压榨他们的剩余价值。
就在辛德勒的生意兴隆之时,犹太人却遭受到了大扫荡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犹太人毫无理由地再次被驱赶、被杀害,没有劳动价值的犹太人群体甚至直接被士兵击毙。这些残酷的画面不禁让我毛孔悚然。当一个国家的***暴戾,人的性命已不再是至高地位的时候,求生存将会成为每个人最贪婪的奢求。整个社会也不会再有秩序和安定。
犹太人们每天最害怕的是被召集到广场,因为不知道等待你的是死亡还是其他更恐怖的事情。在需要自己去劳动干活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感到庆幸,至少自己还有一点价值,而有价值就不至于被拉走枪毙。然而在劳动的时候,却还是随时会有开火的手枪瞄向你,一个鲜活的人可能就倒在你旁边,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在这样的煎熬中求生存,简直比直接死亡更可怕。因为士兵们杀人没有规则,所以幸存者要日复一日地遭受一遍遍死亡袭来的恐惧。精神的反复折磨和打击远比肉体的死亡更让人崩溃。这也正是这部电影反复渲染之处,电影的立意格外高明。
这部电影的叙事视角也比较有意思。影片虽以辛德勒为中心人物,但是采用的是旁观者的视角,辛德勒一直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见证和审判犹太人所遭受的种种暴行。影片不仅描述了辛德勒不断以金钱贿赂军官,倾家荡产,陆续救下一千两百人的的性命的伟大,其实也较为客观地展现和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对犹太种族的毫无人性,恐怖暴虐、令人发指的大屠杀罪行。犹太人像奴隶一样被驱使,而军官阿蒙·葛斯 油光满面、露着大肚腩,站在高台上举枪戏耍,可以随意决定他们的生死,仿佛犹太人的生命无比卑贱,这种对比更让人无比气愤。在罪恶的大屠杀岁月,犹太人失去了亲人,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苟活着的人也忍受着奴隶般的折磨,这些画面都让我扼腕痛心。
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五处。第一个地方是红衣小女孩出现的时候,黑白和红色鲜艳醒目的对比,让我感受到无比的黑暗压抑和暴虐血腥。犹太人原本都是一个个鲜活血肉丰满的人物,却在德国军队的践踏和碾压下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据统计,纳粹在二战期间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而其中儿童就被杀害了一百万,这个数字让人感到痛心,他们原本可以自由健康地长大,却遭到了无情的暴虐和屠杀。我想红色也许正象征着儿童那样旺盛充沛的生命,而黑色则象征着囚禁、痛苦和死亡。
第二个地方是蒙太奇的剪辑拼接手法的运用。1943年纳粹士兵清扫隔离区,有少部分犹太人趁白天搜查混乱的时候躲藏了起来,但是在夜晚降临之后,德国纳粹士兵却再度进入房间搜查,正好有人从钢琴中爬出,听到声响,士兵们迅速上楼。此时,枪声刺耳,光影闪动,与此同时响起了莫扎特的钢琴曲,每一个音符都是如此的轻快悦耳,欢快愉悦。但是画面却转移到士兵举枪对床及天花板扫射,人群里发出惊恐的尖叫声,破碎的家具掉落、堆积如山的尸体。钢琴曲的崇高优雅和士兵的搜查暴力血腥之间形成剧烈的反差。最后一幕切换到远景,这个视角正好可以看见许多房屋。枪声和灯光在各个方向的窗户闪动,可想而知,躲藏的犹太人会被陆续发现,甚至丧命。白天辛苦的躲藏只是徒劳,讽刺的意味在此处达到顶点。还有一处是辛德勒生日会上一个男宾客踩碎灯泡,和阿蒙煽海伦的耳光两个画面拼接在一起,其实形成了一种对比映衬的叙事节奏,下一秒衔接着的是生日会上观众热烈的鼓掌,继而阿蒙在疯狂地伤害海伦,而另一边辛德勒却在生日会上亲吻了犹太人女孩。辛德勒的善和军官阿蒙的恶也形成巨烈对比。正是在一次次对比中,电影中想要表达的善和恶都产生了巨大张力,震撼人心。
第三个地方是半年体检,女人们纷纷刺破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涂抹在脸上,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小孩看起来更有气色,以证明自己是个健康的人。这个细节设计真的很触动我,鲜血本象征着黑暗、暴力、死亡。但是在这里,却成为人们挣扎着生存下去的利器,至少活下去才有希望。这个细节让我看到了身处囚笼、面临绝境的人依旧持有的坚韧与倔强。
第四个地方是犹太人休息的宿舍,电影较为逼真地再现了犹太人被关押的宿舍是多么拥挤简陋,三层的木板床,密集的人群。米拉在讲述其他犹太人被杀害的传闻故事,犹太人被剪掉头发,大批被带到浴室和毒气室,然后被毒气毒害。这样残忍的事情被他们当成睡前故事来倾听,但是在场几乎没有犹太人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真实的杀害犹太人的暴行就这么云淡风轻地讲述出来,这样的一种反差感令我更觉得压抑和窒息。也许那些犹太人都没有想到,他们的犹太种族同伴的确是被这样的方式残忍杀害。而且似乎纳粹士兵们用毒气杀人只是因为这样做比用枪杀人更省子弹的成本而已。
印象深刻的第五个地方便是苏联进军德国,犹太人被解放,而辛德勒不得不逃离工厂的场面。没有过多的煽情和感谢,反而是辛德勒惭愧地表达自己没能够救出更多人,让辛德勒的形象更加伟岸和令人敬佩。看到这一幕的我,感动到泪水已控制不住地流淌,犹太工人们克制没说出的感谢,其实在我心中已经涌动千万遍。如果不是辛德勒,这些犹太人也许早已遭受了纳粹的摧残和屠杀。一声道谢在分别的此刻已略显多余,因为辛德勒和工人们都是心照不宣,早已领会彼此的心意和感恩。电影的剪辑和处理手法无疑是十分高超的,愈到高潮部分愈发显得平静和克制,以平和冷静衬托悲痛和撕裂的心情。
最无奈的地方在于,德国战败,辛德勒说自己是纳粹党,是剥削的奴隶主,需要接受法律的审判,按照政治和法律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可是,倘若他不是纳粹党,不去结交贿赂那些官员,他又怎么可能能够挽救这一千多人的性命呢。幸好最后工人们的联名书让他摆脱了被军事审判的结局。然而辛德勒潦倒的人生结局,却也让我更加倍感无奈。辛德勒曾经奋力以金钱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了那么多人,最后自己却是散尽千金,穷困潦倒,爱情和事业都遭遇不幸,最后剩下的也只有一座坟墓而已。
但也许,他给予犹太人的善意和生命的庇护,会一直铭刻在犹太人心中,永不磨灭,正像前来慰问的犹太幸存者留在墓碑上的石头一样坚硬。
辛德勒的形体已经在世间消亡,但是他庇护的群体却有幸存活,会传承一份他的恩情世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