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后来的我们》影评——事隔经年,我该如何致你

《后来的我们》影评——事隔经年,我该如何致你



   事隔经年,

       我该如何致你。



——观电影《后来的我们》有感

《后来的我们》


“后来的我们”本是五月天一首歌的歌名,里面有一句歌词,我每一次听都觉得很伤感:后来的我们,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朝各自的人生,追寻了。

时隔两年,奶茶刘若英把这个名字用作她第一次导演电影的片名,在宣传之初,我就已经被吸引。

不想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引发了热议,一度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影评褒贬不一。身边有朋友跟我讲,让我不要去看,不值得浪费一张电影票,我想了想还是坐在了影院里安静地把它看完。

于我而言,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它的整体情节是完整合理的,演员演技都很深入人心,能够让人有感触和共鸣。

01


多年前,见清和小晓偶然地在归乡过年的火车上认识,之后互相扶持着在北京打拼,小晓为了扎根北京,一度想要找能安家落户的靠山,但最后还是为爱放手一搏,选择跟见清在一起。那时见清创业没有进展,他们辗转着蜗居了好几年,最初燃起的爱火也渐渐被生活浇灭,小晓离开的那一天,见清站在地铁的门外却没有勇气向前一步,他们的爱情也自此仓促收场。


这段感情从始至终都没有第三者,更像是一锅煮了太久的汤,在时间的煎熬里越渐浓稠、浑浊,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清香,终究是充满了遗憾。

数年之后,他们在飞机上相遇,此时见清事业有成、娶妻生子,小晓还是一个人挣扎在偌大的城市里,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那天航班延误,两人阴差阳错坐在一个房间里,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这个情节也因此被不少观众批判三观有问题,认为作为已经分手的两人,不该再有这样的交集。

02


其实很难下定论,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部电影,一千个读者或是一千个观众从中得到的体悟都是不一样的,看自己怎么思考。电影能做到的应该只有呈现的作用,它呈现一种现实里很可能会发生的情境,由演员演绎出来,是非全由外人评说,作品本身不应当成为答案。


何况见清和小晓不是简单的前男女朋友关系,在北京那几年,如同两条孤独的鱼,于人海中相濡以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彼此间的渗透与融合是无法切割和遗忘的。

分手就要老死不相往来?男女之间就没有纯粹的友情?在某个偶然相遇的夜晚就不能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叙叙旧?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又善意的,什么都要往男男女女的感情上扯真的太狭隘了……

03


我想用拜伦一句经典的诗来总结这部电影: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该如何致你,以眼泪,以沉默……站在时光的回廊里,你转身回望,望见了记忆里的那个人,是否也一样看到了自己。就像对见清而言,小晓映射了他们灰暗的过去,映射了他孤独冗长的青春年岁,映射了他头破血流却未曾妥协的坚持。她是她自己,也是他的人生轨迹。

只是在某个瞬间,命运把你推向一个岔路口,教你不得以做出选择。是地铁站犹豫的几秒,是成功后仓促的挽留,是细碎末节不易察觉的点点滴滴,你也许尚未明了,仅在一念之间,人生已经天翻地覆。而彼时的对与错,在此时又何必深究?


所有的故事总会有结局,如果一定要做个区分,无非也就是两种,你所以为的,和你所未曾预料的。倘若是前者,你实属万幸,倘若是后者,也愿你早日释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