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拯救嫌疑人》影评观后感

《拯救嫌疑人》影评观后感


“第一日,上帝说:'要找到关键证物:车子',于是主角便找到了车子。”

“第二日,上帝说:'反派要立刻感应到主角团发现了凶器',于是主角两眼一闭,睁开后发现已被五花大绑+严刑(激情)拷打。”

“第三日,前警察阿金闯进警局,用暴力手段得到了搜查令,并全身而退,已然毋需上帝出手。(人物得到了成长!)”

希区柯克式变焦、环绕镜头表现母亲意识到女儿失踪时的惊恐与茫然无措;声控灯一层层熄灭,表现母亲一步步堕入黑暗与绝望……作为张艺谋的长女——张末担任导演的第三部长片作品,于11月1日全国上映的电影《拯救嫌疑人》带给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惊喜。

电影讲述了金牌律师女儿被绑架,绑匪威胁其为一名死刑犯作无罪辩护。然而,在与一位警察朋友联手深入调查之下,却牵扯出一连串错综复杂的人性阴谋的故事。

总地来说,令人惊奇的是导演严格按照好莱坞三幕式的剧作风格呈现出在剧情上的“显而易见的精彩”,层出不穷的反转实在让人应接不暇。虽说有韩国原作《七日》珠玉在前,但在将优秀悬疑犯罪类题材作品进行本土化方面所展现出的熟练,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说完故事结构和情节,影片在剧作文本的处理和打磨上也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片中有一些很可爱的“一语双关”的地方。可见,在这一处的台词上是下了功夫的。

而室内的正反打双人对话镜头中,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导演对于不同的角色,依据其心理/精神状态的不同,后景即使在长焦特写被虚化的情况下,也依然做了调整(比如背景相框故意放歪以体现人物此时情绪和精神状况开始变得不稳定)。

至于更加体现本土化色彩的部分,则在影片后半段,主角斥责了社会对死者女孩以网络形式污蔑其“媛交女”的二次伤害,以及典型的、充满中国特色的精神病人被动技能——免死金牌的出现,使全片看上去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逻辑。至于节奏把控方面及情绪渲染MV片段的插入,也更加印证了这一特色。

而在故事结构及影片可看度上的可圈可点之外,在影片最后,我们更是看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蜕变——电影故事说到底就是“从平静归于平静”。

张小斐扮演的金牌律师打赢了无数的官司,也成功夺得女儿的抚养权,却在女儿的生活中缺席,以事业上的成果回避对于亲子关系的焦虑。

而在经过了一系列“失去女儿、差点失去同事兼好友”的风波之后,反而从心底里将陪伴女儿作为自己责任的一部分,认可了母女之间既有血缘亦有情谊的观念,也不再对自己的好友抱有固执的成见,而是坦诚相待、荣辱与共。

当昔日的一切回归平静,正如影片结尾所展现的那样,女儿问她:“她们在天上会找到彼此吗?”“会的,因为有一种声音只有她们能听到。那就是作为曾经共同生活在一个身体里的,女儿和妈妈彼此的心跳。”

由此,想必影片吸引观众的并不只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有这份“中国传统特色”的,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血浓于水的爱和亘古不变的亲情吧。

《拯救嫌疑人》最后半小时直接傻眼,片尾彩蛋直接还原绑匪心路历程,之前的疑问、伏笔全部回收。

电影中,张小斐饰演的律师 女儿被绑架,绑匪要求她在五天内为死刑犯嫌疑人做无罪辩护,换取女儿性命!

张小斐作为华人金牌律师,有能力维持30场不败战绩;同时也是一名单身妈妈,这辈子她打过最有成就感的官司就是争夺女儿抚养权。但是如今,女儿却在她眼皮底下被掳走,甚至要她用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来换回女儿!

惠英红饰演的是被害人母亲,女儿是雕塑系的学生,在女儿被害后甚至还遭到了网暴。

她会说,她只要对视一眼,就知道是谁杀了她的女儿!当张小斐说,作为母亲,有了孩子就有了软肋。她会说,同时也有了盔甲。

几乎所有证据指向的都是当晚前往被害人家的宠物店员工,要为这个几乎是板上钉钉的死刑犯嫌疑人做无罪辩护比登天还难!

张小斐当然也想过要直接抢回孩子,但是随后就是一个血淋淋的行李箱扔在她家门口!

不过奇怪的是,绑匪又会因为孩子吃了鳕鱼导致过敏,主动打电话过来寻求帮助;

“你让我看一眼,远远的一眼就够了”,绑匪就真的把女儿带出来打招呼了。

明明是十恶不赦的绑匪,怎么一瞬间会觉得 绑匪 人还怪好的!

嫌疑人宠物店员工在同事口中是个循规蹈矩喜欢小动物的人,他说自己当晚他去被害人家中只是去取宠物,就看到被害人倒在血泊中,吓得仓皇逃走,于是被当成了嫌疑人。不过有个关键信息是,他听到房间里还有第三个人的声音!

随着深入调查,另一个嫌疑人:王子异饰演的病娇丝巾男浮出水面。

原来丝巾男是被害人的前男友,当晚丝巾男去找被害人求复合。

两人断片后,丝巾男甚至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晃过神来时已经发现被害人倒在了血泊中,于是将被害人放在后备箱里,开着被害人的车迅速逃离了现场。

丝巾男其实是当地华人检察长的私生子,但是在他5岁时亲眼看到母亲自杀,自己却无能为力。童年的创伤对他的精神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他脖子上一直系着的丝巾,其实是对自己无力救母亲心结的具象化。所以以丝巾男的精神状态 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就都可以解释了。

案件发生后,是丝巾男的检察长父亲为他清理了现场,给他创造了不在场证明!

《拯救嫌疑人》第一重反转:

张小斐在李鸿其饰演的华人警察的帮助下,在被害人家中找到最关键的凶器 雕塑刀后,几乎可以断定丝巾男才是真正的凶手!

但是关键时刻丝巾男有权有势的检察长父亲烧毁了雕塑刀这个凶器证据,甚至把张小斐她们连车带人一起炸毁。

不过第二天的庭审,伤痕累累的张小斐还是出现在了法庭上。原来是李鸿其在生死关头,利用随身携带的小刀救下了两人。

虽然没有了作为凶器的雕塑刀这个关键证据,但是儿童手表录下了 检察长对他们严刑逼供和间接认罪的视频。

随着丝巾男被李鸿其拽上法庭当场认罪,嫌疑人宠物店员工无罪释放,一切尘埃落定。

补上结尾,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也算勉强说得过去。

但是之后的两次反转绝对称得上炸裂!

《拯救嫌疑人》第二重反转:

真正的凶手是谁?

同事口中 循规蹈矩、喜欢小动物的 嫌疑人宠物店员工终于被无罪释放。

看他满眼是爱的对待路旁的小狗,真是个“温柔”的人呀!

其实在这起案件中,最关键的凶器 雕塑刀并没有被毁掉,意识到自己被跟踪后,张小斐提前伪造了一把。

而真正凶器通过鉴定却被证实上面的血迹和嫌疑人宠物店员工的血迹一模一样!

《拯救嫌疑人》第三重反转:

绑匪到底是谁?

随着嫌疑人被当庭释放,张小斐的宝贝女儿也被释放。

在女儿的口袋里有一根绳子,而这种绳子就是张小斐去 惠英红饰演的被害人母亲家拜访时 见到的用来系月饼的绳子,一瞬间所有的谜题都解开了!

她说:“她只要对视一眼,就知道是谁杀了她的女儿!”

没错,她从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嫌疑人宠物店员工。

她补充张小斐说的“作为母亲,有了孩子就有了软肋”,她说:“同时也有了盔甲”。

为母则刚,原来伏笔早早就埋下了。

妈妈和孩子是世界上唯一分享过心跳的人!

她觉得就这么让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去死是便宜了凶手,于是才会千方百计,把凶手放出来,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手刃凶手,去惩罚他!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细节,女儿在被害时拨通了妈妈惠英红的电话,但是这通电话却没有打通 转到了语音信箱,听到案发时的录音,于是惠英红才百分百确定了凶手是谁。

电影最后的彩蛋向我们展现了 作为绑匪的惠英红 这五天是如何和张小斐的宝贝女儿相处的。

这一段真是泪点满满。

小姑娘从最初被绑在床上连饭都不肯吃,到后来惠英红给她画笔画画,再到直接为她松绑让她喂小兔子。

短短五天的相处,身为绑匪居然把对自己女儿的爱投射到了这个陌生小女孩身上,最后是依依不舍的告别,小女孩很懂事的伸手拿安眠药,乖乖的吃下去,真的特别动容。

有网友表示,“观看的体验犹如坐过山车,情节紧凑,多次反转,好爱看这种悬疑片最后的反转太刺激了”,但也有观众表示“前一个半小时俗套,最后半小时炸裂”,“显得有些拖沓和互相牵扯”。悬念的设计引发观众的两极分化。

《拯救嫌疑人》大概是继处女作《28岁未成年》(2016)之后,张末导演被“骂”最狠的一次。以豆瓣短评区为例,这些批评指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把张末跟陈思诚划等号,觉得她把改编故事放在虚构境外的设定,以及电影打着女性的幌子、干着“男凝”的事情,在恶劣程度上都跟陈思诚无异。

其二,拉扯张末的身世,把她跟父亲张艺谋放在一起来对比,不是冷嘲热讽导演的天分不会遗传,就是阴阳怪气说《狙击手》的导演肯定只有张艺谋。

这两种声音,虽然称不上是人身攻击,但要说是尖酸刻薄的话,那绝对是没跑了。

相比较而言,在同档期乃至今年的国产犯罪悬疑电影里,无论讲故事的技巧还是导演的价值诉求,《拯救嫌疑人》的水准显然要略高一筹。尤其是跟暑期档大热的《消失的她》相比,《拯救嫌疑人》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男人和女人对立起来,也没有落入对男性的复仇情绪中去。

张末导演在意的,根本就不是男女之间的性别对抗,而是身为母亲的爱,到底有多炽烈。

与这个直白的诉求相对应,张末导演选择了层层推演的复杂叙事,把一个看似简单的主旨,包裹出让人应接不暇的商业感——单就这一点而言,《拯救嫌疑人》就值得肯定。

《拯救嫌疑人》改编自金允珍和金美淑主演的《七天》(2007),是一个非常类型化的商业故事。

张末导演的改编,延续了原作的故事框架。它说的是金牌女律师陈智琪(张小斐 饰)在女儿被不明人绑架后,一边答应绑匪为某个杀人嫌疑犯做无罪辩护,顺着这条线揭开了某女高材生被害的真相;一边根据绑匪留下的各种线索顺藤摸瓜,争分夺秒地拯救被绑架的女儿。

绝大部分双线叙事的电影,终究会在某个时间点,让这两条叙事线交汇,这既是追求故事爽感的一种技巧,同时也有利于拓宽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的丰富与复杂。

这两条线第一次交汇时,电影选择了一个烂大街的梗:小女孩吃东西的时候,过敏了。尽管是个烂梗,但这个细节仍旧在整个故事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两条主线如何在后边交汇的基础,也是两个母亲相互理解的关键。所以无论原作还是改编,都对这一幕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拍摄。

就像李鸿其扮演的金警官说的那样:他接触过的绑架案里,绑匪向来都是撕票,关心人质安全的这是头一次,所以这个绑匪绝对不会伤害女主的孩子。这既是绑匪冒着身份被揭穿的风险,同意女主来送药的原因,同时也是主创为了缓解观众和女主的焦虑情绪,故意给的一颗看似紧张刺激、实则抚慰精神的定心丸。

电影要做的,就是让女主在拯救女儿的过程里,提前去理解受害人母亲,也就是惠英红扮演的林淑娥,痛失女儿并且想要手刃恶徒的心情。

也就是说,看似反转不断的《拯救嫌疑人》,其实诉求很简单,就是去歌颂母爱的伟大。

于是问题来了,用复杂形式包裹简单主旨的《拯救嫌疑人》,为什么还是在歌颂母爱伟大的前提下,被那么多人“骂”得如此不堪?

毕竟,仅从同档期乃至今年的国产犯罪悬疑电影,和悬疑罪案的商业类型两个角度看,《拯救嫌疑人》的品相属于中等水平。

虽然说不上精巧玄妙,但也绝对不能说烂到无法直视。

它的每一步设置和反转,都是奔着悬疑罪案的商业诉求去的,既有着清晰明确的目的,又有着符合行业水准的执行力和完成度。

但就是这么一个中等水平的片子,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批评?撇开张末导演与张艺谋的父女身份,只看影片本身的内容,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有没有男性凝视?

其一,男性凝视的问题。

张末导演在改编这部16年前的原作时,没有把近些年来女性意识的觉醒变化充分考虑进来,反而在不少细节上对原作奉行拿来主义,比较典型的就是陈智琪和女儿在浴缸里洗澡时露大腿,以及受害女被奸杀的细节还原。

仅从类型电影的传统角度来说,这些设定其实是类型片的商业元素,所以不少影视剧至今都还在把类似桥段,当做必备的戏份来拍摄。但是时代变了,近些年女性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这种充满男性凝视的细节,明显已经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会对电影提出质疑,尤其是张末导演的女性身份,更让对男性凝视充满不适的观众感到愤懑。

其实,相比于认为张末导演充满男性凝视的操作,比如受害人被***、捅杀等细节的展示,她在改编时对受害人身份的改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讨论的地方。

在原作《七天》里,受害女确实算不得一个好女孩,她滥交、嗑药,言行举止放荡不羁,所以才结识那么多人渣,最终变成亡魂。

但张末导演在改编时,却把受害女改写成一个艺术系的研究生,有着不错的家庭和出身,还有着不可限量的光明前途,更重要的是她洁身自好,丝毫没有沾染邪恶的越轨行为。

这种差别甚大的身份设定,潜意识里受到了“受害者有罪论”的负面影响,这种谴责受害人的观点觉得,犯罪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受害者自身有问题,比如女性被骚扰,是因为她们穿着暴露;或者出门被偷包,是因为你背包的拉链没拉好。

原作显然对这种存在问题的论调嗤之以鼻,孤注一掷地塑造了受害女确实品行不端的形象。但这又能怎样?她就应该因为这个问题被别人夺去生命吗?以及,她就会因此而失去母爱吗?

就像《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2009),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父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头脑愚笨、污言秽语、骚扰女生、喜欢***,但却依然爱着他,甚至想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去引导他变好。

但张末在改编时,却出于对“受害者有罪论”的恐惧,索性对受害女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洗白——如果跟原作相比,它的立意就是在这里落入了下乘。

有没有消费女性?

电影被批评的第二原因,就是影片的价值观问题。

无论张末的改编还是16年前的原作,它们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发生变化,就是此前强调的歌颂母爱。

但它们面对的结果,却发生了变化。

人们看完原作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找BUG上。毕竟对于一个套路不断且水平中等的悬疑片来说,这种逻辑、设定和细节上的BUG可以说是一找一个准。

虽然《拯救嫌疑人》也面临着被找BUG的问题,但是它遇到的指摘显然更大也更麻烦,因为它被指像陈思诚的作品,有迎合与消费女性题材的嫌疑。

应该说,这种指摘多少有些欲加之罪的意思。

不妨对比《消失的她》,陈思诚把一个杀妻的故事讲的跌宕起伏,在契合了社会慕强情绪对穷困阶层的鄙夷的同时,又把它跟传统家庭观念在当下越发分崩离析的认知捆绑,最后还来了一个大反转,满足了女性观众对男人的报复心理。

陈思诚的设定,就是在消费当下男女,在金钱、情感和婚姻上不断撕裂的矛盾,让人们本来就难以达成共识的社会情绪,在《消失的她》里再一次找到佐证——陈思诚只是在利用这种本就冲突巨大的隔阂,却没能对这种隔阂产生的根由,做进一步的探究。

也就是说,陈思诚不是要提出问题,更不是要解决问题,反而是要放大问题,甚至是让那些本就价值观和情绪不稳定的人,看完一部电影就选择分手。

但《拯救嫌疑人》不同。

它没有拜高踩低的意思,也没有刻意把男性塑造成罪恶源头的意图,甚至是汤镇业和王子异扮演的父子关系里的亲情,都是父爱的极端体现。

简单粗暴来说,电影对性别对立的事情并不在意,它就是想把母爱讲好,仅此而已。

所以用消费女性题材来批评这部片,多少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

在跟父亲张艺谋联合执导了电影《狙击手》后,张末把自己的新片选定在了悬疑犯罪题材上,“我喜欢挑战各种类型的电影,而悬疑类型片又是我特别喜欢的题材,我有把握把它做好。”她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是爱情片《28岁未成年》,收获了1.29亿元票房。对于一个新导演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她不想重复拍摄同类题材的电影。

为拍好《拯救嫌疑人》,张末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她看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同类题材电影,自己总结出一些规律。在她看来,一部优秀的悬疑电影,要做好两个关键的部分。一是注重情感和逻辑上的联系,“每回观众看到反转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逻辑是存在可能性的,是合乎逻辑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秒懂,只有这样,叙事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环环相扣,故事才能逐渐走向高潮。”第二是要在故事的讲述上做出新意。毕竟,同类题材的电影已经拍过无数,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观众的共情点,让人觉得别出心裁。

有些悬疑电影喜欢采用开放式的结尾,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但张末在本片中却采用了另外一个结尾方式,就是把整个故事都交代得非常清晰,让观众完全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为此,在该片的结尾,她特意加进去了惠英红饰演的林淑娥跟被她绑架的律师陈智琪的女儿在几天里相处的戏,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对小女孩的感情也越发深厚。“我们在前面看到的视角都是母亲陈智琪的,她的内心充满了焦灼不安,但我想,观众肯定会不自觉地希望看到她女儿在被绑架的5天时间里是怎么过的,只有把这个部分展现出来,整个故事就说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感情点,这对于理解林淑娥的内心至关重要。”

张末是《拯救嫌疑人》的编剧之一,剧本的前8稿就是她自己写的。整个剧本共写了17稿,故事结尾就是她在写到第7稿时才想到的。她透露,直到拍摄时,自己还在纠结要不要拍,因为这要多出一天的拍摄时间,好在惠英红很喜欢这场戏,建议她拍,说自己不怕演,于是张末就拍了。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塑造让人信服的角色是重中之重。虽然片中的三位家长在人性的层面上都不完美,但张末最想给观众传达的是他们对于孩子的付出和爱。“其实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缺点,都有多面性,但也正是这种极致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和美好。”张末说。

总体而言,《拯救嫌疑人》,可以看,属于现实冰冷、底色温暖的破案惊悚片,但是情节衔接有瑕疵,对司法细节的刻画有不专业之处,说白了,就是有破绽。

很多电影都有bug,比如动作电影里,大到“中枪后不死“,小到“主角打开手铐”,其实一定程度都违背了现实逻辑。

本片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汤镇业角色瞒天过海的能力,绑匪的身份,甚至你可以说,为什么一个律师和一个被停职的警察,几天里就可以找到连专业刑侦队都找不到的蛛丝马迹,都有刻意之处。

在圈内就有个类似“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内容。在编剧课上,老师绝对不会教的东西,但在私下,尤其是师父带徒弟这种“传帮带”基础上,师父会告诉徒弟,为了达成某些戏剧冲突,剧作中必要的时候,可以违背一些现实逻辑。

《无双》的导演庄文强就说过,任何故事都有破绽。

但前提条件是,不要让故事不成立,这些刻意之处和情节上的破绽,只是作为过场所用,不能左右情节发展!

至少本片,故事是可以圆回来,且动机和情感逻辑OK。

此外电影叙事也足够流畅。比起同类电影,本片不像很多电影那样,在叙事节奏上大开大合,步步紧逼,电影的整体节奏还是相对舒缓,或者说是前松后紧。

《拯救嫌疑人》完全可以拍成跟某些电影一样,依靠飞快节奏和饱满的音乐,强化反转、强化观感,但本片并没有这样,导演张末虽然在导演手法上还是略显稚嫩,但她跟老爸张艺谋也学到了一些本领,比如控制节奏方面。电影这个节奏是比较舒服的,至少呈现了类型猎奇和情感元素齐头并进的叙事特点,在如此叙事节奏下,既有着反转带来观感的满足感,也能在潜移默化里建立起情感上的渲染。

总之,《拯救嫌疑人》是一部有反转、有刺激的悬疑电影。对于第一次独立拍摄悬疑犯罪片的青年导演来说,属于一份合格的答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