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奥本海默》影评:挽歌的谱曲者

《奥本海默》影评:挽歌的谱曲者

《奥本海默》的确好看。克里斯蒂夫·诺兰导演的电影,一直都有着宏大的叙事与悲悯的人文精神。影片的宏大,就在于它在将荒原、原子弹的爆炸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以及奥本海默本人的内心挣扎并置一起。影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一种时代症候的表征。
影片试图去描摹整个人类的命运,试图去逼视整个文明的本质,试图从最大的尺度上去度量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它庄严而强烈的道德感使人肃然起敬。

一  宏大的叙事与悲悯的人文
诺兰同志的作品表现出的希腊式悲剧色彩,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道德焦虑。比如《致命魔术》《记忆碎片》《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等,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感受到剧中中人物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冒险。
就连像《蝙蝠侠》这样的适合小朋友边吃爆米花边看的电影,他也能把它拍成一个严肃的社会寓言。
《奥本海默》其实是有着一个极为剧情化外观的状态电影。影片没有讲出“奥本海默”之所以成为“奥本海默”的原因,它的重心和所有的力量,都在描摹奥本海默一种更为形而上的精神困境——现代文明新思潮文明内在支柱的溃塌,以及窥见未来之后的焦虑、忧郁和战栗。显而易见,投放到奥本海默身上的,是整个时代的阴影。这个巨大的阴影覆盖他肉体、事业、情感和精神。
这部影片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将故事主题变成了以量子力学和它的衍生品原子弹作为总谱的一曲令现代文明恐怖的挽歌。人类的精神和肉体都因为挽歌而扭曲、变态。死亡,也成了如影随形的东西。那一个被注射了氰化钾的青苹果,就是对死亡的最形象的隐喻。
生命在这部电影里成为一种令人不适的存在。影片中最美的场景,就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火焰,冷酷而温柔,坚定地吞噬一切。而奥本海默的儿女每次出场,都伴随着让人崩溃的声嘶力竭的哭声。死亡的妩媚和生命的聒噪,形成刻意的反向的对比,
影片刻意突出的灰暗基调,是导演之前的电影作品中所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就连令人紧张的叙事节奏,也不再是为了剧情的张力而设计,它只是影片整体氛围的一部分,呈现的是现代文明跟随着时代的杀气腾腾的步伐。

二  最后的“公知”
天真的奥本海默作为最杰出的科学家,曾经被推到民族英雄甚至神话的高度,也一度被打落到泥沼甚至地狱。
奥本海默的经历给整个科学界带来了恐惧。他使科学家们意识到,即使是像奥本海默这样的国家英雄,也会仅仅因为对***的某些政策存在疑虑,而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奥本海默身上有着一代原子科学家的缩影。他们曾经有着崇高而远大的愿景,坚信从长远来看,只有一个能够控制原子能的世界***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只可惜,科学的理想最终败给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比如美国,它需要的是科学家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道德和政治思想。被迫在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上噤声后,美国科学家群体出现了分裂。绝大多数科学家失去了知识分子的一面,退化成了技术专家。
直到如今,没有一位科学家享有1945年奥本海默那样的地位——他既是一位公认的科学家,公众也愿意倾听他在公共问题上的发言。虽然直到2022年12月,在长达68年之后,美国能源部长才废除了1954年撤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为奥本海默***。
现在人类仍然坐在火药堆上,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到2023年,美国和俄罗斯仍然拥有世界上13,000枚核武器中的大约90%,双方仍在战略导弹和轰炸机上部署约1,500枚热核弹头。它们在下达命令后几分钟内就能发射。
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每年继续投入数百亿美元更换和升级致命武库。核战争一旦爆发,仅在最初的几小时内可能就会造成数千万人的伤亡。
但愿科学家们的远见,能使原子能获得有效的国际控制。否则,人类就永远处在毁灭的边缘。
影片的结尾,奥本海默就发出警告:核战的风险其实从来没有远离我们,最终被点燃的可能是整个世界。
怕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