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山》小说电影比较赏析
终日埋头于办公室和书斋,视听闭塞,听说电影之后,才知道有小说。于是找美国的朋友要了一本,断断续续地读完,更增添了对电影的预期。后来利用职务之便,率先在大银幕上看到了明格拉的影片。走出影院之后,有一个镜头却始终缠绕着我的思绪,不禁要对电影和小说作一番深入细致的比较。
在黑暗的影院内,电影镜头开始慢慢慢慢地,然后一点一点地逐渐加速,围绕着一个垂死的士兵旋转。英曼开始咳嗽。在镜头旋转的过程中,他的咳嗽越来越厉害。鲜血开始从他的嘴角渗出,咳嗽变成令人窒息的喘息。终于,镜头停止旋转,英曼从马上坠下。一只乌鸦“哇”的一声凄厉大叫,使整部影片反复出现的象征主义昭然若揭。
此时此刻,明眼的观众定能明白这种象征主义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它在预示英雄的死亡。
于是,我想起了哈姆莱特的名言:看小说还是看电影,这是个问题。我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二难选择,因为我两个都看过。我时而会被查尔斯·弗雷泽尔小说中恢弘的气势、神奇的景观、精彩的描写和广博的知识以及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深层揭示和那些从未到达收信人手中的情意绵绵、催人泪下的情书所吸引,时而又会倒向安东尼·明格拉那强劲有力、令人震撼的意象组合和象征主义。为了回答哈姆莱特的问题,我只好再问自己一遍:如果不得不在重读小说还是重看电影之间作出决断,我到底会选择何者?于是,我这才意识到,我肯定会带着自己心爱的人再一次走进影院,而不打算把那块大砖头再啃一遍,尽管我爱不释手的小说也有经常重温的时候。
改编作品能够超越原著者的确非常罕见。金庸作品再现荧屏之后,屡遭唾骂,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说百里能够挑一,那就定非《冷山》莫属了。整部影片堪称美轮美奂,尽管惨烈,那也是一种残酷之美,应该是本人多年来看到过的最佳影片。
我敢说,电影对小说所作的诸多改动绝大多数都是一种改善或曰完善。单从英曼这个人物塑造,我们便能看到这一点。在故事结尾,英曼表示,战争的残暴和恐怖已经将他彻底改变,小说和电影中都有同样的表达。他说,比起四年前遇见埃达时候的他,现在的他已经变得相对渺小。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脉络,此话的确属实,但电影却对此略有改变。因为电影要让观众在两个小时之内,对心目中的英雄产生移情,容不得太多的人文哲学思考,必须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视觉语言。所以,一个因战争而变得渺小的主角,观众很有可能不会买帐,于是明格拉便巧施妙笔,塑造出一个并非渺小而是能令观众认同的真正的英雄。
看小说的时候,总觉得英曼的有些行为的确令人不置可否。例如,小说中有一个场景:英曼投宿于一个带着病婴的年轻寡妇萨拉的小木屋内。第二天一早,三个北佬(北军士兵)闯进院内,英曼侥幸从后门脱逃,躲藏在附近的山林中,居高临下地注视着萨拉小屋院内的动静。他看见那几个北佬绑住萨拉,将病孩儿扔在寒冬的地面上,以此逼萨拉说出她的钱藏在哪儿,萨拉说自己根本没钱,北佬们岂肯相信!根据小说的描写,那些北军士兵在几经追问之后,只好抢走了她的一头猪和几只鸡,然后离去,并没有伤害她们母子。英曼追踪数英里,来到他们的休息地,乘其不备,把他们全部击毙。杀完之后,还从死人兜里掏出烟丝,卷了一枝烟,哼着圣曲,不紧不慢地抽着,欣赏自己的战果,然后把鸡和猪给萨拉带了回来。说良心话,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那几个北佬也和英曼或萨拉一样,都是在为活命而挣扎。而且小说中还提到,英曼偷听到他们的谈话,说是他们也厌倦了这场战争,如何如何想要回家,英曼对此感同身受。抢人东西固然不对,但也罪不至死。所以,看到此处,读者不禁要问一个问题:到底是应该赞扬英曼打死了那三个坏蛋,替萨拉夺回了财物;还是应该谴责他如此残忍地杀害了三个与自己景况类似、本应同病相怜的北军士兵?应该说,小说的情节设计的确有损英雄的高大形象,也令读者无所适从。
正是在诸如此类的地方,在小说中令读者的道德判断产生疑惑的时候,明格拉稍动灵机,把整个场景逆转过来,成功地规避了小说的道德和逻辑漏洞。电影场景如下:英曼从山林中看见正发着高烧的婴儿被几乎***地扔在寒风凛冽的小院地面上,而萨拉却被一个北佬绑缚在一棵树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婴儿嚎哭,苦苦哀求,甚至供出了自己还藏着一头猪,并坚称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北佬不但不为所动,还将萨拉挟持进小屋,企图***。英曼神秘地潜入小屋,杀了那个流氓士兵,突显出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本色。当第二个士兵进入,也企图对萨拉施暴时,我们看到躲在门后的英曼手起刀落,歹徒得到了应有的下场。然后,英曼和萨拉迅速跑到屋外,看见最后一名北军士兵正在好心地将自己的外套盖在正在受冻的孩子身上。见此情景,英曼并没有无端地使用暴力,只是喝令他赶紧收拾东西走人,好心地将他放走。可是,暴怒的萨拉却没有如此好心,她不依不饶地端起北佬留下的来福枪,将正向树林逃去的士兵从后面击毙,令英曼大惑不解。同样是打死三个北军士兵,但明格拉的处理却显然技高一筹。小说中无数次地强调英曼那把勒马特[1]左轮手枪的功用,每当英曼遇到危险之时,他的第一选择就是他的手中枪;而在影片中,他却更愿意选择一条和平的英雄路径,这便与他内心深处决意远离战争、回归和平的渴望构成了逻辑上的连贯。
电影的象征主义手法令人震撼,这也许正是电影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尽管小说也和电影一样,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象征主义手法,但唯有一个意象同时出现在小说和电影之中。这就是乌鸦,不过其所指各有不同。小说中的乌鸦象征着辛勤劳动: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随遇而安,而决不要轻言放弃和死亡。鲁比这个人物便亲口向埃达解释过乌鸦的这种象征意味。小说写道:
“当三只乌鸦在天空中缠斗一只老鹰时,鲁比对向来为世人所诟病的乌鸦表达了巨大的敬意,因为她发现乌鸦生活观里面的那种竞争意识对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她不以为然地指出,许多鸟类宁死也不肯去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乌鸦就能随遇而安,有什么吃什么。她欣赏乌鸦的敏锐聪慧,而且从不清高,喜欢恶作剧,打架时异常机警狡诈。在她看来,这一切品质正是乌鸦这种鸟的天才所在。她觉得乌鸦本身具有一种愤怒忧郁的天然倾向,它那阴森的羽毛就是一个明证;然而,正是这些天才品质使其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自己的先天不足,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也许都应该向乌鸦学习,鲁比说……”
鲁比显然能够把她和埃达经受的考验与乌鸦联系起来。当然,她们两人,尤其是埃达,都希望能够轻松自在地躺在草地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人生的快乐,但她们现在却不能随心所欲,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一些并不轻松自在的劳动。英曼在其旅途中,也遇到过乌鸦,也表达出同样的观点。
而在影片中,乌鸦却仅仅意味着死亡,这也许是由于明格拉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小说中的乌鸦只是一个小小的意象,但在影片中,乌鸦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大象征。它代表着英曼的死亡,尽管直到影片的结尾才得以证实,这也正是象征主义的魅力所在。当埃达在邻居莎丽·施瓦格纳的水井中用镜子反观自己的未来时,她看见的是英曼在一群乌鸦的包围中行走。她相信这肯定是英曼跋涉回家的情景。最后影片揭示,这的确是英曼临死之前的一组镜头,就在他吃力地跋涉在雪地里,一个踉跄摔倒之前。在影片的结尾处,英曼从马上坠下之时,埃达听见一声乌鸦的惨叫,马上循声跑去,知道这一定是英曼出事了。然后,昔日的井底意象便浮现在她的眼前:英曼在乌鸦围绕中,挣扎着向她走来。后来,当埃达紧紧抱住英曼的头时,乌鸦再一次鸣叫,英雄应声咽气于美人怀中。在整个场景序列中,乌鸦由暗而明,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将贯穿影片始终的象征主义推向极至,对明格拉而言,的确是一个神来之笔。
纵观整部影片,和小说比起来,媒体微辞最多的就是尼可尔·基德曼的形象问题。基德曼的漂亮是她的资本,也是她的权利,可是,作为埃达,她这种资本和权利就必须有所折扣。而在影片中,她却永远放不下大明星的架子,脱不了她那身明星皮。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她却始终保持着模特儿般的光彩亮丽,实在难得。也许是明格拉懒得搭理她那种角脾气,也就由着她漂亮得了。电影毕竟是一种视觉艺术嘛,好看还不行吗?咱不妨点出几处实在过分的地方,让观众来评评理。在影片的许多场景中,基德曼不得不和蕾妮·齐薇格的鲁比一起参加农业劳动,齐薇格一看就像个干活儿的样子,身上、脸上、手上还真像那么回事,让观众真正见到了劳动人民的本色。难怪无论金球还是奥斯卡,评委们都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一个女配角大奖。可是,埃达尽管是一个娇小姐,好歹也在她父亲的农场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漂亮归漂亮,总得有一点风吹日晒的痕迹吧。小说中说她,“棕色头发微微卷曲,常年的户外劳动使其肤色稍显黯淡,一双蓝眼睛也失却了固有的明亮。”而她被基德曼一演绎,倒像是好莱坞《名利场》的封面人物,至少是《名利场》内战版的封面女郎。咱得说,小说的描写似乎更贴近历史和生活真实。在最后的场景中,小说说她在林中饥寒交迫,穿着“门罗家过去的破旧衣衫”,帮着鲁比埋葬一个死人。但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基德曼在电影中的形象也好像是在纽约曼哈顿麦迪逊大道刚刚做完一个香波广告,还没来得及卸妆就穿越时空来到了鲁比身边。这不能不说是明格拉的大师之误,除非大师另有咱们普通观众看不明白的考虑。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其他每一个人物都演绎得非常到位,尤其是蕾妮·齐薇格,不愧为一个天才演员。据她自己号称,小说还未出版之前,她就看过。鲁比这个人物在她身上的真实再现,证明她的确读过而且读懂了小说。相信所有的小说读者都会有同感。另外,小说开篇时,有一个在医院门口卖花生米的盲人,尽管作者着墨不多,但他却是以一个参透人生的智者形象出现。明格拉没有忽略这一点,盲人角色的廖廖几句台词,却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连裘德·洛的戏都给抢去,实属不易。他那无神的双眼频频凝视空灵的远方,好像看到了明眼人无可企及的古老寓言所蕴藏的至理名言,然后信手拈来,向英曼娓娓道来。
总而言之,小说和电影都不愧为当今文坛和影坛的惊世之作,只不过电影后来居上,弥补了小说的诸多不足。电影不仅仅是单纯地把小说的文字描写转化为形象,给它的人物注入生命,而且还将那些生动的形象和鲜活的人物,以凝重而不失典雅、惨烈而不乏优美、深沉而满怀希望的视觉语言,永恒地镌刻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和观众,我真诚推荐各位,掩卷之余,还是带着自己心爱的人,走进影院吧!《冷山》定能成为您终生难忘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