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杰作》影评观后感
看完《二手杰作》,我的感叹是,这也太有梗了吧?看的过程里,周围的妹子不时发出大笑之音,足以这部片子的喜剧性和观赏性。
《二手杰作》是由王子昭执导,许渌洋、刘晓丹、王子昭编剧,于和伟、郭麒麟、倪虹洁等主演的黑色喜剧电影,该片改编自美国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两者的基调大相径庭,可见,《二手杰作》并非一味的模仿,在本土化方面下了些心思。于2023年10月2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这是一个关于“儿子‘死’了,爸爸‘红’了”的荒诞故事。儿子坠楼“自杀”,父亲替儿子写了一封才华横溢的代笔遗书,竟然一夜成名……马寅波(于和伟 饰)是位高中语文老师,人到中年,哪哪不行。儿子马墨(郭麒麟 饰)坠楼“自杀”,马寅波为了面子替儿子写了一封遗书,竟然让儿子一夜爆红,而他也假借儿子的名义,实现了自己逐梦文学圈的愿望,出书、炒作、颁奖,红得不亦乐乎。但儿子的突然醒来,让整件事情的发展变得越发离谱。
片中马墨借《少年的你去哪了》名声大噪,马寅波让马墨暂时不上学。但随着马墨的苏醒与封笔,马寅波不甘心,便自己写了一本《归来仍是少年》自己出版,可遣词造句的雷同让代笔事件甚嚣尘上,电影计划也泡汤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讽刺了装腔作势的文人墨客,表面之乎者也,满口道德文章,实则绣花枕头。
那些出书的所谓明星名人,他们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但个个爱好出书,动不动就标榜喜欢读书,大家名作随口就来。而他们的书里的内容都是文字大如牛、空格使劲敲、再加些写真,可这种著作竟然被追捧、上节目、办签售、刷数据,自诩为文化人,这是国内文化的乱象,也是娱乐圈为立人设所撒的谎。
编了一个弥天大谎,一个谎圆另一个谎,再利用这个标签进行粉丝经济,杰作是假的,二手是真的。
所以待到塌房的那天,基本都是树倒猢狲散,因为他们并无才学,全靠包装,《二手杰作》的讽刺可谓辛辣,用反向镜像的夸来衬托背后的骂。一句“你不想搞文学,想搞哲学”和在医院手捧蜡烛唱歌祈福嘲讽了豆瓣的玻璃心文青。
于和伟饰演的马寅波是一个中年失意男,中文系毕业,梦想成为一个作家,却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多次投稿到出版社的作品也都被一一退回。工资并没有多少,住的房子是老婆家的,学生对他不尊重,同事与他打哈哈,房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底层小人物的半截面。
可因孩子马墨的意外住院,以及他的一次疯狂,得以借儿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的夙愿。
但荒诞的疯狂并没有持续多久便被撕的粉碎,这是导演在揭示失败是常态,没背景的努力等于自我感动的现实。
马寅波是小人物,在现实面前,他的经历近乎荒诞,他有过内心的疯狂,有过现实的呐喊,但他的努力最后都妥协了生活。
电影通过立足于小人物的荒诞,启发大时代的思索,在欢笑背后蕴藏着不浅显的含义,有剖析、有讽刺、有屈服,也不缺坚持。
片中的对抗主要有三部分,谎言与真相、梦想跟生活、面子和荒唐,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因子。然而谎言与真相,反转的不够严丝合缝,梦想跟生活浅尝辄止,没有深入,面子和荒唐则是有了开头,没有收尾。尤其是后半段,节奏急转直下,变得有些平,没有之前那么快。而且结尾有编不下去了,强行让两条线汇成一条线并互相治愈,自我和解,升华主旨的意思。草草了场,让矛盾用字幕解释,这导致彩蛋可以直接忽略,存在的价值只是为了过审容易一点。
《二手杰作》是一部荒诞喜剧,通过一个关于父亲替儿子写遗书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另一面。影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对名利的追逐和虚伪的态度。
影片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搞笑的对白,展现了社会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孔。影片在幽默中传递了深刻的思考:人们是否应该追求名利和虚荣,还是更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实的自我。
总的来说,《二手杰作》是一部充满幽默和思考的电影。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和搞笑的对白,影片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不同面貌,引发观众对名利追求和虚伪态度的反思。这部电影让人在欢笑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
这个剧情设置得太巧妙了。碌碌无为的马寅波,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出书,结果他的作品最终能红起来却是借着儿子马墨的名气红的。而马墨又是怎么红的呢?第一,因为他年轻;第二,因为他跳楼了。
当时就感叹,什么世道啊,跳楼才能出书?
这就说明,在这个浮躁的环境里,曾经清高的图书业和作家们也被迫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那就是制造一个人设卖点要比书本身好不好看重要。
同样的一本书,50岁的马寅波写,那就是毫无出版的意义。而马墨写,那就是天才少年,横空出世,笔触老辣。这里面的讽刺性太强了,也展现了图书业和文学圈热衷于造神,造少年天才的荒诞现象。
可能是太熟悉图书行业和出版圈了,所以看到那些编辑和书商的时候,脑子里有对上一些号,虽说大部分图书公司的老板并不像电影中那位那么奢靡而虚伪,但其实有时候内核是差不多的。市场是逐利的,它不关心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们永远都想追捧那些更有市场价值的。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开公司就是要赚钱的。
这几年看的喜剧很多,但如此辛辣讽刺现实的,很罕见。我觉得好的喜剧一定是有笑有泪的,最好的喜剧是你明明已经笑得不成样子了,但你知道它的底色是悲凉的。
在电影里,马寅波代替儿子马墨领奖,那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话筒却两次滑落,导致他没法说话。
出书给了他巨大的虚荣感,他陷在自己是知名作家的幸福之中,巨大的泡沫包裹着他,让他忘乎所以。他舍不得离开这一切,因为在他脆弱平凡的生活里,这是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
即使他每天只能在阳台写作,即使他没有钱,要住在岳父给的房子里,即使他的儿子可能智商有问题,但他觉得只要他能出书,就能证明自己,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荒诞的几何公式。就是把做一个普通人和做一个作家两件事放在了一个对立面去考虑。
电影提出了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普通人的一生值得去过吗?如果当作家(变得不普通)只是大梦一场,那么你要如何面对你自己的生活?
当毛不易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也暗暗在心里跟着唱了起来:“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
可能是太想“赢”了,马寅波不舍得到手的荣誉,于是他自费给自己出版,还找了做假销量,冲榜,搞所谓的发布会,但实际上呢?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他以为自己掌握了规则,实际上被这个世界的规则砍得七零八落。
在理想幻灭后,他想到了“死”,我觉得结局在这里的设置还蛮巧妙的。就是安排他去救另一个想死的人。在终极的问题面前,他得以回顾自己的一生,到底值不值得。
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作家马寅波,而是老师马寅波。说实话,那个瞬间,我忽然觉得老师这份看似平淡的职业有着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救一个算一个。
好的演员是不受角色束缚的,于和伟既能演绎枭雄,也能沉下来,出演马寅波这样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
他把马寅波的胆小、懦弱,在取得了一点成就后又陷入疯魔的样子演绎得惟妙惟肖,用一个专业术语说就是有层次感,能让你产生一个巨大共情,觉得他演的就是你身边的某某某。
作为一部讽刺现实的作品,《二手杰作》中提到了大家都遮遮掩掩的隐私“男”题。
马寅波支支吾吾地向金大夫提出“挚友”的问题:“突然感觉到力不从心了!”
面对这样的人生难题,马寅波选择吃点药,努力拯救一下!
网友也是爆梗:“金大夫:我从业以来,看的都是挚友!”
然而,马寅波身体力不从心,妻子却是如狼似虎,这样的反差也会带来很多的笑料。
在片中,饰演马寅波妻子的是倪虹洁,这个角色也很妙,她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女性角色,虽说家里是缺钱的,但在选择站在真实还是站在骗局之中时,她选择了站在真实里,也是她,最终加速了马寅波的人生幻灭,但又从侧面使一家人从这场弄虚作假的闹剧中给解脱了出来。
至于倪虹洁饰演的妈妈潘冬妮,即使集贤惠与颜值于一身,依旧要面对家庭生活中的无奈,“掌握着家庭的风水”,“可影响不了老公脑子进的水”……相亲相爱一家人,相杀相爱段子多。
再来说说张子贤吧,他真的是黄金配角,特别会演绎那种你上班时惹人厌的“同事”角色,他在片中演的是一个特会见风使舵的语文老师,这个角色也使故事看起来更加讽刺与可笑。
马墨暗恋的女同学许思思其实也很值得一说,她有点儿像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一个缩影,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觉得只有文学才能抒发自己的心绪,觉得会写东西的人就是天才。她对马墨前后态度的转变对比也颇值得玩味。
在影片里,豆瓣也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豆瓣小组,第二次是说豆瓣网友通过对比,发现两本书的作者行文风格相当类似。看的时候有一种照进现实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或许,只有在豆瓣的生态环境里,作家、文学编辑、文学爱好者这个场域才那么容易引起共鸣。
剧情前面节奏较慢,直到天台上“写实的现实主义”和“玛丽苏风”对话后,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歌声响起,体会到了前面的一切节奏都是情绪的铺垫和递进,在最关键的时刻,让这首歌来治愈你接受自己。这一切的慢都值了。值得一看。
笑点没有想象的那么密集,融入很多网络热梗,开篇的“我有一个挚友”相信很多人都拿他来开玩笑,很接地气。不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荒诞喜剧来看,看到结尾会发现这是一个荒诞讽刺的治愈系电影,但每一个讽刺都意味深长。
营销炒作、豆瓣小组、话题热度、资本力量等等一系列明嘲暗讽,看似讽刺的是文学圈,实际上讽刺的是那些被过度的虚荣心所左右的人和各行各业扭曲的价值观。
虚荣心很多人都有,但一定要清醒,你骗骗外人得了,别把自己骗进去。
电影很现实,成年人要无奈的妥协,削掉自己的傲骨,屈服于这个社会。
人生啊,最终我们还是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放下执念,认清现实,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平庸,虽然这很痛苦,但这是你该面对的现实生活。
自尊,一个中年男人的自尊,特别是刚刚得到了“虚假”成功的满足之后的自尊,不容许被否定,这就是为什么后面马寅波像疯了一样证明自己。
反转后马寅波追逐保安的那种无力与绝望,哪怕是真相大白,但那时又有谁会相信你。追逐的保安,为何只是一个保安,他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过人的能力,但他也只是个保安。这又是为什么?
你也是自己的二手杰作吗?你也只能在泛泛芸芸中借自己梦想慰藉自己吗?也只能问自己了。在骂你,也在骂我自己。
梦想,望文生义,追逐了一生,可能也只是梦,只是想。
最后美好的结局,是马寅波醒来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细看镜头的表现就会发现结局像是一场刻意的梦。正如他所说“跳楼”改变不了什么。在网络舆论上,评价跳楼者脆弱精神失常的人,远远多于那些花时间去了解跳楼起因的人。
其实在马寅波摔下去那一刻起,在响起《像我这样优秀的人》起,电影就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