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红三部曲》影评观后感
大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三色分别取自法国国旗的颜色,蓝色为自由,白色为平等,红色为博爱,这也分别是三部电影的影调和主题。
而对于这三个题旨的表达,导演又全部都是在男女(破碎/曲折的)爱情叙事中展开的,所以需要相当程度的解读,才能在抽丝剥茧后,接近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人觉得好麻烦,也就不做深究。
相比于导演借助电影进行的人文思考,笔者更喜欢他的表现手法,换句话说,姑且没有在这几部电影感受到什么深意,但观影的整体感受,极度享受,声、色、影、画,都趋近于完美。十个月内拍完了三部曲,从1992年9月到1993年5月。
9分推荐这个三部曲(满分10分),差的那一分,是因为他的电影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电影,几乎没有情节,所以也不存在明显的、激烈的剧情冲突,节奏松散缓慢,不太适合大众脾胃。
就像几年前看《红》,觉得实在平平,但看了一大圈电影,又兜回来看一遍,又感觉好得简直没话说。
影片以人际关系、命运和偶然性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寻求联结与救赎的主题,主要情节是女学生瓦伦丁与老法官之间的微妙感情以及法律学院毕业生奥古斯特与女友之间的爱情故事。
影片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看似毫不相关,但每个人的行为和决定都可能对其他人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纽带,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瓦伦蒂娜意识到物质上的成功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她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选择,并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要追求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不畏艰难,勇敢地面对真相,并努力揭露不公正的事情。要勇于捍卫正义,不怕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相和公正。
看这个导演的电影,是可以获得一种感觉,那是一种陌生、新鲜、无可捉摸,但又异常丰盈和复杂的一种感觉。
引述一段戴锦华先生在《电影批评》里的一段评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因此呈现出某种临渊回眸的姿态,某种沉静、广漠中的疏离,某种文明表象下的荒芜,充满偶然的宿命,无处不在的囚禁与放逐,异样敏感又空前的漠然。”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讲述了女人朱莉痛失丈夫和孩子之后,悲伤过度,想寻死以求解脱。但是,当她丈夫的好友将丈夫的遗曲发布在媒体时,真相大白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有了转变,她不再纠结于过去的种种悲伤之中,而是用心地面对即将展开的崭新生活。这正是蓝色基调,忧郁之后的自由解脱。
《蓝》这部电影触动的点实在太多了,喜欢得不得了。先说表演,所谓表演的登峰造极,就在朱丽叶比诺什这张脸上。她只是坐在那里,沉默地不说话,你也能感受到她身上情绪的汹涌,那种情绪里面,有关于生命的非常深刻的某种东西,但具体又是什么,不知道,只是叫人看得怔怔的。
一位俄罗斯电影研究者阿布杜拉耶娃认为:“这部影片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也许影片中除了朱丽叶·比诺什的脸什么也没有。这张脸是影片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影片的造型和思想内涵。”
据说比诺什为了出演《蓝》而《侏罗纪公园》的角色,她开玩笑说,和人类比起来,或许和恐龙的沟通会更加顺畅些。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讲述了卡罗尔移民法国之后,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生活,反而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并且因为自身失去了性能力,被妻子赶出了家门。失去了真爱之后,卡罗尔努力赚钱,机缘巧合成为了百万富翁,开始报复前妻的故事。
《蓝白红三部曲》三部曲刷完,感觉《红》的女主角拍的最好,虽然《蓝》里面的朱丽叶·比诺什和《白》里面的朱莉·德尔佩都很漂亮,但朱丽叶是很冷硬的那种美,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朱莉最好看的样子则是在《爱在黎明破晓前》里面,在《白》里面一是她戏份太少,二是感觉拍摄角度也不好,除了在教堂穿婚纱回眸的那一个镜头外,其他镜头里都没把她拍好看。而《三部曲之红》里的伊莲娜,是看起来最舒服的那种美,安静柔和,是那种好看得让人觉得不知如何自处,但又绝不会起非分之念的那种美。当然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布光和摄影为她添色不少,拍得可真好呀~
《蓝白红三部曲》将颜色运用到了极致,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经说过选择蓝白红是因为出资方是法国,如果是德国出资可能就会选择黑红金了。蓝白红就是法国国旗三色旗的三种颜色,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不过这种象征,个人认为,是一种强制象征,是有着法兰西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的。而导演也没有选择在宏大的价值观上大做文章,而是选取了非常小的个人生活作为切入点。
其实三部曲的主题,都是在讲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且每个主角身上都带有一定的人格缺陷,或者有一些偶然的惨痛经历。
在《红》的最后,三部曲中的六名主角上了同一艘游轮遭遇了海难,最终又全部幸存,将三个时空的故事最终交织到一起,至此我才终于明白了导演所表达的情怀,是一种个人悲剧宿命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