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0 年起在开始的影视剧试毒也做了两年半了,工伤不少,感想很多。
非常感谢所有读者积极的点开、点赞与留言,不仅让我这个懒人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也让我在大量读者反馈中触摸到观众口味与心态的变化。
这也就是我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后疫情时代,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口味,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
哪些影视剧,这几年来让我安利得异常费力?
1
现实离我远点
影视剧聚焦的时代范围大概是 2010 年左右至今,空间背景是国内都市或新农村,主题基本上是描绘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类型气质上更贴近现实主义而非偶像类。
这几年里,我对这类剧集的推荐,遭遇的抗拒越来越多。
一类,因为离现实生活太近,而被视为贩卖焦虑。
同是柠萌出品的水准不俗的都市家庭剧,2019 年描绘高考的《小欢喜》几乎成为全民爆剧。
到 2021 年,描绘小升初家长心态的《小舍得》,就已经开始被视为贩卖焦虑。
等到 2022 年,描绘都市阶层差异的《心居》和描绘新生儿对家庭影响的《亲爱的小孩》,已让无数观众望而却步。
对这类剧,她们的迟疑包括:
” 天哪听到题材我已经开始焦虑了 ” ——现实主义题材畏惧
” 生活里遇到还不够吗 ” ——不想被提醒生活的难
” 不婚不育保平安我为什么要看这些 ” ——这些糟心只要我不看就与我无关
” 吵吵的我脑仁疼 ” ——人类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所以哪怕情节再写实、人物再饱满,在当下大家 ” 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 ” 的普遍焦虑心态下,这类影视剧的土壤越来越稀薄。
离大家没那么近的,也会因为太容易戳中糟心之处,而被下意识抵触。
比如《警察荣誉》。
开播后不久我就在微博微信群疯狂安利,但遇到了不少质疑。
” 家长里短的看了糟心 “” 派出所和稀泥看了就烦 “” 真实是挺真实的但这种真实不膈应吗 “。
直到后面口碑爆棚,《警察荣誉》的热度才逐渐提升,但那些下意识抵触的观众,仍有很大一部分至今未打开观看。
同样还有《欢迎光临》,其实它卡在现实主义与偶像之间,已经接近都市童话。但开篇对门童等底层打工人生活的描绘确实足够贴近现实,于是除了男女婚恋方面招致的争议外,开篇就被很多观众抗拒——自己京漂沪漂还不够,还要看别人漂得有多惨?
总之,这类剧集最大的窘境在于,真实度要如何把握?
既不能悬浮如国产职场剧一般——正因离生活近,所以人人都有发言权,只要悬浮不合理,口碑直线下降。
也不能完全白描生活,对现实太过提炼,会让观众没有 ” 被娱乐 ” 的感觉,而 ” 被娱乐 “,则这是这几年下来观众的核心诉求。
2
烧脑最好不要
推理悬疑类在内娱本就是小众,虽然一直有稳固受众,但数量并不如大家想象中庞大。
在院线电影领域,国产推理悬疑类电影如果不叠加其他卖座元素(比如喜剧之于《扬名立万》,动作之于《动物世界》,亲情与阶层对立如《误杀》),目前的票房天花板大抵在 4-5 亿间。
而在流量更有效应的网剧领域,如果阵容中无流量演员叠加话题与热度,几年才会出一部真正被大众看到的《白夜追凶》或《隐秘的角落》,而后者也是话题出圈,播放量并不瞩目。
真悬疑一般与烧脑强挂钩,其类型要义就是既能欺骗得了观众,又能在谜底揭晓时自圆其说,既要设置足够悬疑点牵引观众追看下去,又要适时给出信息量与解答维系观众的兴趣。
所以,好的悬疑大抵叙事效率很高、情节编织严密、悬疑设置精巧、解答也丝丝入扣。
可上述的一切优势,在短视频横扫用户空闲时间的时代,都成了其作为影视作品的劣势。
叙事效率很高?那怎么行?观众低头刷手机的刹那就错过了关键信息,倒回去看两次就烦了,直接关掉。
情节编织严密?那岂不是不能随时随地捡起来就看?不方便不方便!
悬疑设置精巧、解答也丝丝入扣?那岂不是很难提炼成几十秒短视频铺天盖地,又怎么突出作品的卖点呢?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大家拼死拼活养活自己之余只想被短视频投喂不用脑子的娱乐环境里,打开一部烧脑影视剧的动力是什么呢?
是工作会议没开够?还是家里家外大事小情不够费脑烦心?
所以悬疑元素可以叠加,但烧脑最好不要。
3
复杂一律简化
过往,我们最欣赏的高级,是能刻画与探讨人性之幽微的文艺作品。
而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商业性质影视剧,虽然不能如严肃文学、艺术片等类别那样在这类主题上走得太远,但若能塑造复杂的角色,能呈现出引人深入思考的情节、能让观众无法得出统一结论不轻易站队,也会被视为 ” 有点东西 “,是主创团队有脱离低级趣味野心的证明。
可这样的高级,在当下越来越难以被欣赏。
观众企图用一个个简单粗暴的标签来归类所有的情节与人物,
小三、渣男,***丝、女神,学霸、学渣、校霸,渣爹、极品妈、重男轻女,霸总、白莲花、绿茶 ……
仿佛我们看一部影视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给人物和情节找到一个通俗易懂的标签,pia 地一声贴上去,就万事大吉。
这一幕无数次出现在我的安利失败史里。
我:”XXX 角色塑造不落俗套,是近年来少有的复杂人物。”
反馈:” 哎我看抖音微博上说了,男小三是吧?”
—— the end ——
二十多年前,大陆观众还容得下《牵手》里俞飞鸿塑造的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如今拿出来试试,绝对是 ” 小三 biss”。
理解人性之幽深,需要体味细节,需要耐心,需要同理心,需要能接受灰色地带的反二极管思维。
而当下观众的特征,恰恰是非黑即白,是毫无弹性,是追捧 3 分钟看完全片的速食,是逆我者亡。
复杂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简单粗暴才顺应大潮。
大家发自内心维护一切规则、秩序与所谓 ” 正向价值观 “,甚至无法容忍一丝丝挑战与质疑。
在 ” 不愿思考 “、” 娱乐至死 ” 等多重因素外,这大抵也与时代安全感有关。信息越多、世界变化越快、个人能自主的东西越少,我们越倾向于抓住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把一切未知归入到自己的经验里去,方能安心。
可另一方面,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观众和粉丝在吹捧影视剧作品时使用的话术,就会发现她们的价值体系也依然承认 ” 复杂 ” 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于是才有 “(某偶像剧)导演是把它当历史正剧在拍的 “” 这个角色有很多层根本不是看起来那样简单 “” 坏得很有层次感 “” 并不是表面上那样的傻白甜 “。
这是怎样的叶公好龙?
4
拒绝强情绪
无论网文还是影视剧,目前观众普遍拒绝 BE,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据我观察,当下观众那脆弱的小心脏不仅接受不了 BE,连过程中的大喜大悲都很抗拒。
一切能引发强烈情绪波动的影视作品,仿佛大家都要深吸一口气,才有勇气打开。
这也是为什么甜宠剧这种糖水一样没滋没味就是从头稳定甜到尾的剧集,在当下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因为在你打开它之前,你就完全彻底地知道它会提供什么:滤镜过度的画面,生活在真空的男男女女,听起来就无聊也根本无伤大雅的一些误会与争吵,和比误会争吵更快发生的和好与发糖,最后在祥和的氛围里两个人毫无悬念的 HE。
它不会有任何超出观众认知预期的情节能引发过强的情感波动,如果有,就骂死它!
这就是当下年轻观众口味的缩影:要安全、要稳定、要可预期,love 可以有,但最好加一个 peace。
与电视剧受众婆婆妈妈的狗血口味不同,已快被社会捶打到彻底躺平的这几代年轻人,不想再在影视剧里经受太多的情绪刺激,不要太恐怖,不要太激烈,不要太血腥,不要太颠覆,更不要太过激烈的爱与恨。
看 “X 分钟解读 ” 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打开全片自己观赏,实在不行,也只会选择完全可控的影视剧类型。
在这样的心态下,经典影视剧集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旧版西游、红楼、三国,武林外传、甄嬛传 …… 这些经得起三刷四刷乃至 N 刷的影视作品,简直快被这几代年轻人盘包浆了。
是影视作品水准的大倒退,也是熟悉的影视剧再不会意料之外的情绪波动,只会提供安全舒适的观赏体验。
几年前,我在探讨《前任 3》的胜利和《琅琊榜 2》的失利时聊到过:
这是一个无比自恋的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关注自己、怜爱自己、围绕自己。翻开这几年大红大紫的影视剧,几乎绝大多数都符合观众潜意识里问的这几个问题:
讲的是我吗?我能代入 YY 吗?能给我强烈的刺激吗?
是的,我们好像已经不再关注什么家国命运(《大明王朝 1566》)、历史新编(《虎啸龙吟》)、社会变迁(《无证之罪》、《暴雪将至》)。生活已经够疲惫,谁还会为宏大叙事和洞见落下泪来(《银翼杀手 2049》)?
一切的出发点,都得是我,只能是我。
分析师栗,公众号:娱乐栗场为什么《前任 3》大爆,《琅琊榜 2》却爆不起来?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我们,连 ” 讲的是我 ” 和 ” 能给我强烈的刺激 ” 这样的影视作品,都要有选择性地接受:
——若讲的是我,得是令我感到 ” 安全与舒适 ” 的我。
——若能给我强烈的刺激,得是让我 ” 有充分认知并不莫测与危险 ” 的刺激。
整体来说,这一届观众和这一届影视作品,是共同退步着的,很难讲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垃圾喂坏了观众的胃口,还是垃圾的口味吃不下高级的菜肴。
但在糟糕的创作与畸形的生态之外,这越来越微薄的耐心,越来越极端的爱与恨,越来越匮乏的同理心,根源到底在哪里?
娱乐产品的口味变迁,不过是社会一隅。
哪种影视剧,别人再怎么说好你也不看?
本文转载自娱乐栗场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08:3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