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视剧评> 正文

以史之魂,传承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迹为依托,将历史与当下相勾连,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雨和艰难困苦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勇担使命予以艺术化、审美化呈现。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光荣与梦想》以时间为轴线,以史诗般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从中共一大召开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新中国傲立在世界东方这一段恢弘壮阔的历史。故事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迹为依托,将历史与当下相勾连,通过对历史的创新表达,共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风雨和艰难困苦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勇担使命予以艺术化、审美化呈现,让观众触摸百年来国家发展的脉动,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力量、信仰力量。

  以人写史:人物塑造写就辉煌历史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抗美援朝,三十多年峥嵘岁月,三十多年艰苦奋斗,都留下了无数难忘的足迹和记忆;尤其是众多高光的历史瞬间,有国家民族记忆,也有一些个人化的情感记忆。面对这样跨度极大的创作,《光荣与梦想》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讲清故事,讲好故事同时能够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产生共鸣,其创作难度是有目共睹的。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物的塑造,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塑造。对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呈现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着力塑造出有生活质感、历史质感,富有内涵,富有个性,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在众多人物和事件中有所取舍,将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有代入感并且富有感染力。

  《光荣与梦想》整部剧涉及的真实历史人物超过400人,场景多达700个以上,故事脉络复杂,是较为典型的群像剧作。但导演并没有简单地将所有人物进行流水账式的历史铺陈和罗列式处理,而是重视主要人物尤其是第一主人公的塑造,采用典型人物典型塑造的方法,将伟人平凡化,将纪实诗意化,将冲突细节化,将思想情感视听化。比如,剧中曾多次出现梳子和梳头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工作原因去和杨开慧告别,杨开慧为***梳头。第二天一早***离开远行,杨开慧赠其梳子;第二次梳头是毛岸英从苏联归来,父子两人夜谈,***用杨开慧送给他的梳子给儿子毛岸英梳头,然后瞬间想到当时和杨开慧分别的场景,父子二人相拥而泣;第三次是毛岸英到山西下基层前夜,***给毛岸英梳头;第四次是毛岸英到抗美援朝前线去,他给父亲***梳头。梳子,既是三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也是他们革命情怀的层层递进。

  在剧作第一集,***从箱子里拿出的梳子和手表分别是妻子的赠物和儿子的遗物,其哭泣是作为夫与父的难忘与不舍,但是影片所配音乐却是《国际歌》,这表明了领袖一家人是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在这里,个人感情和革命事业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情感有效地推进了革命主线,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与观众自然而然达成共情共鸣共振。这样的审美呈现使整部作品既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也呈现出了革命浪漫的美,实现了史实与诗意的有效结合。

  通看整部作品,除了着重塑造***的艺术形象之外,导演也注重对每个角色的细腻塑造,充分挖掘历史人物的工作细节和生活习惯,以人物带动故事情节发展,以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呈现人物的“高光时刻”。比如对于瞿秋白这个人物的塑造,就通过对他被俘后英勇就义时的神情和状态的展现,让观众不仅感受到革命的艰辛牺牲,也感受到共产党人无畏无惧,勇于担当的坚定信念,进而更深刻地感悟历史,从历史细节中获取前行的思想动力、情感力量。

  《光荣与梦想》秉承“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的创作要求,在坚持历史逻辑的基础上,遵循艺术规律。把三十多年发生的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以及个人生活层面的重要的历史瞬间都呈现在了屏幕上,使得整部作品既富有真实感,也富有情感冲击力,唤起了很多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个人记忆和历史记忆。

  依技现史:高度还原展现历史真实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党史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信念、责任担当,要想引起更多观众更深层次的共情共鸣,就必须要打通与年轻观众的勾连,搭建历史和年轻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能够对当下年轻观众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互动,达成共情共鸣共振。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对历史进行真实的还原,从革命历史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同时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给予一种现代化、时尚化、“年轻态”的表达。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工业、技术、科技层面不断拓展,运用、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来提升作品的表现空间、表现可能性,给观众以更多的新鲜感,时尚感的视听享受。《光荣与梦想》开场就在短时间内跳转了三个时空,故事以1982年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人们在墙壁中发现其《偶感》文稿展开。随后时空来到了1973年,***在菊香书屋握着木梳,手捧杨开慧与孩子的合影潸然泪下,然后镜头闪回***的回忆。这样的叙述视角不仅使《光荣与梦想》的影像表达更为鲜活,也让其具备了一定的诗意。整部作品将伟人还原成普通人,赋予他们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等不同的身份,给予其更多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从共产党人的情感世界来进入他们的革命经历,从而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光荣与梦想》不仅注重叙事视角方面的选择,而且还重视对表现形式和技术技巧的把控运用。全剧40集,700多个场景,辗转九地取景,从中共一大开始,展现了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在重大战役、事件的展现上,剧作使用了堪比“电影级质感”的镜头来进行表达,比如使用宏观的鸟瞰镜头表现红军长征;湘江之战的水下摄影,独特的视角给观众带来了近距离、沉浸式的体验等。这些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多角度的镜头运用,以及视听语言的巧妙配合,给观众带来良好了视觉体验和视听享受。

  虽然整部剧作讲述的是历史故事,但它却从当下年轻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共性出发,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对革命先贤的经历和选择的呈现,给年轻观众以启发。比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没有选择顾全小家,而是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在当下,许多年轻人也会面临舍与得、家庭与工作、小家与集体的选择难题,而《光荣与梦想》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将历史的选择予以呈现。如果说表现伟人的多重身份和多面性,是将其还原成一个普通人,那对他们“高光时刻”的选择呈现,则展现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的原因,进而引起观众认同和共情。同时,诗意化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灵活运用,也是力图以当下观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缩短历史与观众的间隔,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对历史有所感悟。

  用史感人:共情表达感动年轻观众

  中国影视作品有一个优秀的传统,就是在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节点上从未缺席。当下的学党史教育,电影、电视剧发挥了独特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成为中国电影、电视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电影、电视剧学党史,也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文化热点乃至文化时尚。

  毫无疑问,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也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更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有张力的故事,塑造饱满的人物,有效吸引当下的观众群体。也就是说,重大主题创作还是要给艺术家更大的创作空间,实现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释放,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实现重大主题电视剧自身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当下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不过,能否成为经典性作品,需要人民、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光荣与梦想》的播出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能更直观且真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也深入理解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优良传统和作风,感悟到思想力量、信仰力量,从而激励他们继续发扬和传承革命先贤的光荣与梦想。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从创作层面来说,我们必须按照电视剧艺术的规律,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智慧力,创造出高质量的新的重大主题电视剧作品,力争“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不能完全局限于重大主题电视剧领域本身,要吸收方方面面的成果和智慧,包括历史研究、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艺术创作力、艺术创造力、艺术生产力;进而通过守正创新、通变集成,使得重大主题电视剧的表现、呈现更“年轻态”,对年轻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发共情共鸣共振,建构起“共同体美学”,从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作者:饶曙光,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