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平台对故事吸引流量的关注大于对故事内容本身的关注。大多数受访青年编剧都注意到,流量明星、知名导演在剧本评估系统中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编剧。如某编剧工作室的年轻编剧反映:“某网络剧在剧本还远未成形时,就因有当时的顶级流量明星参演而被某平台直接评为S级(享有最高级别待遇的项目),是挺荒诞的事情。”某青年编剧更是直言,即使平台注意到编剧,也只会看名气,资历浅的年轻编剧机会很少,连知名编剧在平台的评价格局中也只能算“半张牌”,不能单打,还是要附在演员、导演之后出牌,并且归根结底平台看重的还是知名编剧能吸引来流量演员,流量演员才是能带来最大商业利润的“王炸”。
但随着访谈的不断深入,很多编剧在抱怨现有评价机制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流量明星、商业利益的某种羡慕和向往。如在谈及自己过往参与的项目时,青年编剧章英(化名)脱口而出:“当时本来想请某“顶流明星”参演的,可惜没有成功,不然还要更‘爆’。”
二是利益相关方肢解故事。编剧伍咏(化名)用“丛林法则”来形容开机后的剧组生态:“剧组开机后,平台掌控的话语权就分散到剧组各方人马了,这时剧本就像一块大蛋糕,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指手画脚、分来分去,导演、演员甚至会自带‘编剧团队’现场改剧本。为什么所有人都想改剧本?因为它是各方最便于进行利益博弈的载体。再比如,美术道具是整个制片成本中相对吃重的部分,剧本里每一场戏拍与不拍,到头来都直接关乎着利益。”而提到自己在这场利益博弈中能起到何种作用时,伍咏说:“要么就站队,要么就据理力争,但也最多能争到制片、美术道具这个级别同意自己的观点建议。”
在“深入生活”方面,青年编剧也反映了以下两点感受。
一是难以真正深入和体察生活。青年编剧于余(化名)坦言:“一般中小成本项目基本不会有体验生活的机会,因为制作方本身对内容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当制片方因各种原因压缩制作周期,如要求三个月内完成20多集剧本时,编剧就算是神仙,也写不出那么精良的内容,能写完就不错了,体验生活根本没有时间。”青年编剧王丹丹(化名)则表示:“就算给青年编剧体验生活的机会,凭自己的年龄和阅历,也体验不出什么,尤其是像农村题材,去乡村体验可能就和在综艺《向往的生活》中过家家一样,去了也不能真正体察到什么痛苦或者深刻的事情。”
二是将“小圈子社交”等同于“深入生活”。也有一些青年编剧尝试以不同方式进行所谓的“体验生活”,然而这样的“体验”却往往并没有尝试跳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圈。青年编剧钱一江(化名)讲道:“现在编剧闷头写很吃亏的,我经常和师弟师妹们讲,要有生活,没事儿多去参加Party,多出去交朋友。隔行如隔山,为了把作品完成,该做的功课还是要做的。我之前写过一个律政方面的戏,就派我的助理去大律所里混了三个月,天天和律师们聊天。当然,对于一些甜宠剧,我们一般不会去费工夫体验,毕竟背景是虚化的,这类题材的创作上一般也不会出什么大错儿。”
也有编剧比较尖锐地指出:“体验生活的关键在于体验的是谁的生活。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东八区的先生们》,集制片人、编剧于一身的张翰也在号称‘四年磨一剑’的搞创作啊,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在了戏里啊!但为什么观众都感到悬浮呢?因为他写的是他的生活,而不是广大群众的生活,大家看了自然觉得可笑。”
一是大批IP流量过期、价值观陈旧。某编剧表示:“前些年行业尝到点儿IP的甜头,接着几乎每个公司都蜂拥而上地买IP,听说当时一个耽美IP能卖到4000万的高价。有的公司被利益冲昏了头,被中介骗子忽悠着花巨资一口气买下了几十个IP,如今成了一笔‘烂账’,倘若现在不将这些IP盘活,也没办法交代。这种情况下,也只能继续做IP,这无疑都是将原创往死胡同里逼。”
“平台可能是基于市场评估的考量吧,毕竟IP有个成形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去创作会降低一定的投资风险。不过这也导致现在市面上真正的原创越来越少了。创新成为一种‘奢侈’和‘特权’,平台一般只会把原创项目交给‘自己信任的’人,即便年轻人再有原创热情,也是不被相信的。”于余无奈表示。
二是优质IP会有利于精品创作。有青年编剧表示:“IP改编有天然的故事框架和数据基础,更容易获得平台认可。但是IP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数据也不尽真实,需要戴着镣铐跳舞。当然,也存在很好的IP原著,不仅流量数据好而且质量好,这类作品只需要维持原著气质,不要‘魔改’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原创则可以自由表达,但没有用户数据支撑,要得到平台认可相对于知名IP而言优势就少了很多。”钱一江提到:“其实IP这个概念本身非常正常,其他国家的影视行业也会购买所谓的IP,只不过没有将它炒成天价而已。如果可以看重内容本身,并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出售,IP对精品创作其实也有益处,特别是严肃文学改编。”
***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鉴于此,Y老师还是有一些个人建议给青年编剧们:一要加强学习。要不断提升思想认识、理论水平、道德素养,把准导向、熟悉政策,将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二要摆正心态。面对行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和诸多“诱惑”,要保持思想定力、锚定精神坐标,把自身的德艺双馨、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在市场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三要扑下身子。跳出一己悲欢、超越“杯水风波”,追随人民脚步、表达人民心声,走进实践深处去体悟生活的本质,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四要苦练内功。青年正处在人生和创作的黄金期,应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锻炼本领,牢记创作初心,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锤炼精品、如何成为行业中坚力量上,切实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2:52:5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