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物理学中提到能量不灭的原理……用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讨论到意识不灭的原理。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持续的状态,意识的潮流是会改变的,就像是河水可以被污染或者被净化。通过转换,一般生命的混沌状态能够转变成佛陀的觉醒状态。
—— 《僧侣与哲学家》
02. 佛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传统,从这个传统中可以吸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
—— 《僧侣与哲学家》
03. 佛法中所谓的智慧就是让现象世界的本质清晰,也就是让心的本质清晰。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像佛法这样一个形而上的体系,是永远没有办法“老化”的,因为它面对的是存在的根本问题。
—— 《僧侣与哲学家》
04. 当你了解到念头只不过是这种觉性意识的显现,念头就会失去它束缚的具体性。到后来,经过长期的勤劳修持,解脱的过程变得很自然。当新的念头升起,它自己就会解放自己,不再会干扰,也不会再去控制你的心。念头升起的那一刹那,它们就自我释放,不再干扰和主宰心。念头的形成与消失一样快,就像用手指头在水上画画一样。
—— 《僧侣与哲学家》
05. 我们还不够认识人类这个机器,不能确定人做觉得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身为生命有机体,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大自然决定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历史和社会所强加的决定论的影响。能够做选择只是一种经验的事实。
—— 《僧侣与哲学家》
06. 智者的平静和喜悦不需要通过外物,也不仰仗生命的各种状况,无论是有利或不利的。这种喜悦绝对不是暂时的,它会增长、会增强。它不会将一个人导入虚假的天堂中,反而让人更为开放,这是一种可以被传达以及传递的平静。
—— 《僧侣与哲学家》
07. 想一想,我们这一辈子为什么选择做我们所做的?如何选择?我们是不是在选择?佛教对懒惰的定义在此似乎很切题:佛教谈到三种懒惰。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佛教的观点中,这种懒惰会让你觉得就算努力也没有意义,你永远无法达到任何心灵上的成就,这种懒惰让自己灰心,反而令自己试都不去试。第三种,也是在这里最切题的,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永远不去面对最精要的问题,所有时间都花在解决次要问题上,一个接一个,在一个永无止境的顺序中,像湖上的涟漪一样。你告诉自己,当你完成了这件或那件事情之后,你会开始寻找你生命的意义。
—— 《僧侣与哲学家》
08. 自从希腊文明的诞生,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有三种主要的答案。第一种是宗教性的答案,也就是主流一神论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个答案吧存在的重点放在生命之外,活在超越的真理之中,于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完成所有的步骤,遵循所有的法律,为的是保障个人灵魂不朽的救赎。
—— 《僧侣与哲学家》
09. 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心就像风平浪静的大海。妄念的涟漪偶尔会吹过它的表层,但是深层地带永远不***扰。通过这种训练方法,你可以达到一种“清晰意识”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心是完全清晰的,不会不断地被妄念所缠住。……一种纯粹意识的状态。是一种没有对象的纯粹觉性的状态。……有方法让我们直接经验那种纯粹的觉性:当概念、回忆、期待在心中升起的那一瞬间,就让他们融入心的清晰空性中。
—— 《僧侣与哲学家》
10. 我不相信灵魂的不朽,所以我不认为有什么真正满足的可能性。相对的满足是可能的。但我认为生命意义的完整解答根本不存在――应该说不存在于那些伟大超越性的解答中,不论是宗教的、超越宗教的,或者政治(乌托邦),而我个人无法相信这些。一种信念认为我是流动的,此生只是一个阶段;另一种智慧认为有限的生命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它是一种”接受“的智慧。
—— 《僧侣与哲学家》
11. 一个不存在的自我其实没有办法真正被“毁灭”,但是我们可以认出它的不存在性。我们想毁灭的就是那个幻觉,那个错误,那个原本并非存在的东西。
—— 《僧侣与哲学家》
12. “平静”就是让妄念的轮子停止转动:那永无止尽、一个念头带出另一个念头的反应过程被终止了。
—— 《僧侣与哲学家》
13. 佛法不认为有任何不朽的个体,而是认为有一种不断在变化的持续状态,一种互相依赖的状态。
—— 《僧侣与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