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兰克提出了基本的问题,他问道:个体是否完全有能力“自己肯定自己和自己接受自己”。……兰克推论说,只有创造型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用作自身存在的证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这一问题可用兰克自己在别处提出的答案来加以回答……:就理想的状态而言,甚至创造型的人都应该顺从更高级的力量而不是他自己。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2. 弗洛姆指出,人并没有什么本质,人的本质正是他的悖论性的本性,即,人是一种半动物性半符号性的存在这一事实。于是悖论出现了:人超于自然,同时又无可奈何地属于自然;人是二元性的存在,他可以飞临星球,但又囿于血肉之躯,这躯体曾经属于一条鱼,至今仍携带着证明这一点的标记。他的躯体是一个物质性的、血肉的外壳,这躯体从许多方面来说对于人都是疏离的――而其中最令人惊讶不已和最令人讨厌的就是, 这躯体会疼痛、会出血、会腐烂和死亡。人简直是分裂的:他知道自己天生丽质,在自然界出类拔萃;然而迟早总要回归几英尺的地下,在黑暗中默默无声地腐烂和永远的消失。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3. 帕斯卡思想的后半部分:“不疯狂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狂。” 最冷酷的压抑、最有说服力的平静或最温暖的自我满足,是对世界和自己的成功谎言。 如果要对人迄今为止强加于自己及其世界的恶做出最简洁的解释,那么应该说,它必然无关于人的动物的禀赋、无关于人的本能和人的进化,而显然应归于他假装未疯狂所付出的代价他企图否认他的真实处境。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4. 安德森:我们从欢乐收获双重的疾患,发明邪恶的幻想,可耻的怀疑,尽情放纵,夜间奢侈,沦于疯狂再难踅回。我们何以至此?剥光了微妙的复杂,谁能眼望太阳无心畏惧?它使我们免于沉思,是唯一的避难所,使我们免于平淡无奇。谁愿从昏暗中爬出,在阳光之下束手无策?暧昧的恐惧岂能有如此确切,就如最刺眼的恐惧之绝望如果我们想要明白:我们至深的需要是多么简单,要活着,是多么痛苦,多么艰难。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5. 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为生命付出代价,随时准备去死,投身于生活的危险,让自己被淹没,耗尽一切。否则,人就会在逃避生死的企图中虽生犹死。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6. 只要人缺乏“真正的内在的人格价值”,只要人只是向外之物的反映,而没有坚定不移的内在方向,没有内在焦点,人就会感到自卑。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7. 人生真正英雄主义的确立,存在于性的领域之外,存在于他人之外,存在于私人宗教之外,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权宜之计,是人的累赘,把人囿于一隅,让他被含混不清的意义所分裂。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8. 人之处境的讽刺在于: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摆脱死亡和毁灭的焦虑;但是,是生活自己唤醒了这种需要,因而我们必须从充分的生的状态退缩回来。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
09. 亚里士多德在某处说过,如果弓箭射中了旁人而不是自己,那就叫幸运。2500年的历史并未改变人的基本的自恋。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仍然适用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幸运的定义。正是自恋的这一较为低级的方面,是的我们觉得,在实际生活中,除开我们自己的一切人都是可以牺牲的对象。
—— 厄内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