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02.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03.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04. 《禅宗》里有一种人生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未全开,未全圆,就还有所期待。所以无论是亲人之间还是朋友之间最高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退一步海阔天空。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05.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与地。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06. 人的本性不应该为外物所役使,所左右,顺乎自然,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快乐!
—— 《于丹论语心得》
07.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 《于丹论语心得》
08.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欢乐。
—— 《于丹论语心得》
09.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0.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1. 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说,屈原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实现理想的现实之中被撕碎的
—— 《于丹论语心得》
12.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3.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4.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5.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没有走过那一段路程,怎么能抵达现在呢?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能回头去看,说那是弯路呢?
—— 《于丹论语心得》
16.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7.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8.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19.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20.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它的特点正如中国古人所说,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在你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走到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淡定而从容。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21.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22.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 《于丹论语心得》
23. 一个人真正的聪明,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
—— 《于丹论语心得》
24. 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的气度上才能表现为处变不惊。
—— 《于丹论语心得》
25.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外貌平平,甚至丑陋,但是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觉的把人吸引在他的身边。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在他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 《于丹论语心得》
26. 所谓时尚、所谓流行往往有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
—— 《于丹论语心得》
27.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就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
—— 《于丹论语心得》
28.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仪式庄严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29.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那么首先把这些个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吧,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是要想怎么样改良它才能让自己更好。
—— 《于丹论语心得》
30. 从认识你自己,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
—— 《于丹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