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是新中国诞生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电影演员之一,17岁踏入电影圈,出演过《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水上春秋》《暴风骤雨》《大浪淘沙》《戴手铐的旅客》等多部电影。他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
于洋的夫人杨静也是闪亮的明星,在《金铃传》《生活的浪花》《小二黑结婚》等影片中都留下了身影。
于洋和杨静夫妇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留下了美好的爱情故事。
于洋 杨静
1930年10月4日,于洋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原名于延江。
于洋6岁丧父,母亲带着他逃荒到东北长春。为了生活,于洋12岁进了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当儿童演员,接触了电影表演。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洋参加了革命队伍,当过侦察员,参加过土改运动,做过地下工作,参加了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
1947年11月,于洋来到黑龙江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在解放区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饰演我军连长,正式开始了电影生涯。
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诞生了,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中,电影《桥》就跟着解放军走,每解放一个城市,就在一个城市放映。
于洋在《桥》中饰演了青年工人吴一竹,纯真质朴的表演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桥》
杨静和于洋一样是贫苦出身,1929年2月在蒙古包内呱呱坠地,原名德勒格尔玛,意思是永远开不败的花朵。
德勒格尔玛两三岁时父母都去世了,她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然而她这个梦想没有实现。
1945年,德勒格尔玛考入东北军政大学,由于她能歌善舞,还自编自导了话剧《奔向光明》,调入第四野战军文工团,开始了文艺兵生涯。
进入文工团后,德勒格尔玛改了汉族名字杨静,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立下战功,成长为光荣的文艺战士。
1949年,杨静带着四平战役的战功调进北京电影制片厂。她第一次迈进北影大门时,还穿着南下的军装,背着军用挎包,皮带上挂着个搪瓷缸子。
1950年,杨静主演了第一部电影《卫国保家》,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蒙古族女演员。
杨静在《卫国保家》中饰演农村妇女干部陈桂英,与于洋饰演的战斗英雄杨德志是一对恋人。
电影开拍前,剧组人员到山东海阳县体验生活,与战斗女英雄孙玉敏白天一起劳动,一起埋地雷,晚上一起学习采访。
剧组演员在寒冬腊月里刨地时,女孩子刨不动,于洋把棉袄一脱,把冒着热气的皮帽子一甩,一刨就刨出了一个大窟窿,大家一齐喝彩,杨静觉得他真是个男人,心里很敬佩,其他的女孩也喜欢他。
《卫国保家》
有一次,房东大娘端来了烤白薯,于洋、杨静同时伸手去拿一块白薯,手碰在了一起,他俩都不好意思地把手缩了回来,对视而笑。
两个人都是第一次演感情戏,在生活中,两个年轻人的心也逐渐靠在了一起。
于洋回忆说:“当时我国拍摄的电影还比较少,能够在同一部电影里出演男女主角,应该说还是很有缘分的!过去有一句老话,‘情人眼睛里出西施’,我第一眼就看她对上了眼儿,我看她挺好,她看我也挺好,就是这样的。”
杨静第一眼见到于洋也有一种“触电”的感觉。但在那样的革命年代,即便是相互喜欢也都不好意思向对方表白,谁也不敢让感情外露。
《卫国保家》
于洋在剧中向杨静饰演的纺织模范求婚,于洋憨厚地说:“咱俩嘎亲(方言,结婚的意思)好不好?”
杨静不好意思的说:“我同意。”
他们借着台词说出了心里话,戏反而显得更真实。
有一天拍夜戏,天下着大雪,道路很滑,领导嘱咐于洋送杨静回宿舍,这正中于洋心意。
走在茫茫雪地上,天黑路滑,杨静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胳膊自然地挎到了于洋的臂膀上。这一挎于洋就紧张了,本来还不想摔跟头,这下两个人都摔疼了。
杨静说:“那个时代的人非常憨厚,年轻人非常真情、单纯,我们确实是一见如故,用现在的话就是说一见钟情,反正我这一生真正喜欢的第一个男生就是于洋……”
他们性格相投,都是苦出身,年幼时都有失去父母的不幸遭遇,后来都参加了革命工作,相同的经历使彼此间很快有了共同语言。
拍完电影后,于洋回到长春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杨静则留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别就是两年多。他们靠写信保持联系,鼓励对方好好工作,积极进步。可谓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然而杨静的组织上早已做主为她说下了对象,这对他们来讲是个不小的阻碍,于洋说:“你看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吧?那时我俩要是不全力争取的话,杨静就是另一个‘褚琴’。”
《卫国保家》在抗美援朝时期上映了,杨静和于洋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1953年,杨静在河北农村体验生活,正在地里割豆子,有人通知她去长春拍摄电影《结婚》,杨静的心快要跳出胸膛,于洋就在长春,命运要安排他们在一起了吗?
《结婚》
到长春的第三天,杨静的门“吱”一声响了,一张纸条从门缝里塞了进来。杨静怀着复杂的心情打开信,果真是于洋约她到南湖见面。
他们冒着凛冽的北风,在夜色朦胧的雪地上走着,默默的没有一句话。寒风呼啸而过,扫得脸生疼。
于洋从挎包里掏出一条毛茸茸的兔毛围巾给杨静围上,这兔毛围巾花去了他大半个月的工资,爱情在寒冷的冬天夜晚温暖了两个年轻人的心。
杨静顺利解决了与 “石光荣”的婚约,于洋得知后向杨静求婚,杨静的回答是《卫国保家》中答应于洋求婚的台词:“我同意。”
他们向组织上打报告请求结婚,有情人终于喜结连理。
电影《结婚》拍摄结束后,1953年7月1日,于洋和杨静结婚了。他们精心选择在党的生日那天结婚,表示永远忠于党,做一个优秀的电影工作者。
于洋和杨静的婚礼由当时的工会主席葛存壮一手操办,隆重而又热烈。会议室里摆上两排桌子,搬来几桶啤酒和几十根十斤、二十斤的大红肠。
婚礼从早闹到晚,很多人喝醉了,当天晚上有四五个人倒在他们的新房里,大家一起洞房花烛了。
组织上发给他们每人一床被子,一张褥子,一包生活用品,当时刚刚改工资制,他们就用不多的钱买了两个俄国“丘林公司”的鸭绒枕头和一条新床单。
新房里摆满了朋友们送的新书和画,书都是苏联小说:《幸福》《静静的顿河》《丹娘》……当时人们觉得送书最体面,最格调。
杨静怀孕9个月时,于洋接受了拍摄《山间铃响马帮来》的任务,他回忆说:“临行时是个月夜,杨静挺个大肚子到火车站送我,看到她眼泪簌簌地流,我也酸酸的难舍难离。”
1954年3月,他们的女儿降生了,从夫妇俩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叫“于静江”。于洋拍戏不能回家,杨静就把女儿的小脚丫印在信上,还寄了女儿各种表情的照片,让于洋兴奋不已。等他拍完戏回到家,女儿已经快一岁了。
1955年,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于洋和杨静经过考试双双被录取,带薪进修两年。
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他们刻苦钻研,业务水平提高很多。
于洋和杨静主演了毕业大戏《第十二夜》,敬爱的周总理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他们极大的鼓励。
毕业时,他们的成绩都算满分,苏联电影专家卡赞斯基给于洋写了评语:“你是一艘大船。大船,就应该在大海里航行!”
于洋这艘大船驶向了艺术的海洋,毕业汇报尚未结束时,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就定下于洋和杨静为电影《生活的浪花》的男女主角,这是他们毕业后的第一部戏。
1958年,于洋在影片《英雄虎胆》中成功塑造了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军侦察员曾泰的形象,其中他和王晓棠的一段伦巴舞成为经典,当时的年轻人竞相模仿。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于洋进入了演艺生涯的黄金时代,先后参加了《青春之歌》《水上春秋》《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多部影片的拍摄,深受观众喜爱。
在《水上春秋》中,于洋只用1分46秒就游完百米,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水平。
1959年,在为国庆十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矿灯》中,于洋和杨静夫妇再次合作。同年他们又合作了电影《英雄岛》。
1960年秋天,于洋和杨静的儿子于晓阳出生了,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
1962年,于洋入选文化部评选的“22大明星”之一,照片高高悬挂在全国电影院。此时的于洋儿女双全,事业顺心,全家跟着光荣。
在于洋事业的巅峰期,三年自然灾害不期而至,刚生完儿子的杨静需要营养却缺吃少喝,身体受到了伤害,无法再演戏,只好退出银幕,在演员剧团干起行政领导工作。
运动开始后,于洋夫妇受到了冲击,中断了演艺生涯。
1974年,于洋复出,主演了《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反击》《万里征途》《戴手铐的旅客》等影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于洋与杨静开始从事导演工作,1982年夫妇俩携手执导了影片《大海在呼唤》。
1983年,杨静放弃了出国合作拍片的机会,与于洋奔向内蒙古大草原,导演了《骑士的荣誉》《驼峰上的爱》等反映内蒙古人民生活的影片,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2003年,八一厂著名导演翟俊杰请于洋参演《惊涛骇浪》,于洋不计报酬来演戏,39度的盛夏,再加上布景灯光的温度,几乎热得发晕,工作人员还可以穿短袖,可73岁的于洋要穿上厚厚军长服坚持拍摄,每拍完一个镜头,他就扶着小悬梯走到前面擦汗,从来没有什么要求,让翟俊杰极为感动。
拍完《惊涛骇浪》之后,于洋便处于隐退状态,只偶尔露面参加活动和影视剧的拍摄。
于洋 王晓棠
有人找于洋拍广告,于洋说:“钱是好东西,但我做了某个商品的广告,万一商品的质量不是广告词里的那样,那我岂不是用自己的名义欺骗了广大的消费者,损毁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名声。”
于洋从不拍广告,让我们看到了老艺术家对金钱的认知,这正是现今社会中最缺乏的东西。
女儿于静江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已经出演了《洪湖赤卫队》中的小韩英,如今已成为中美文化传播大使,是中国驻美国华人艺术联盟主席。她先后将姜昆的相声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茶馆》、CCTV的《同一首歌》引进美国。
于洋夫妇与女儿
儿子于晓阳是第五代导演,1983年9月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1987年执导了《翡翠麻将》,一举成名,成为中国影坛的导演新秀。
2002年,于晓阳与维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结婚,婚后很幸福,杨静欣慰地说自己家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然而2005年1月7日,于晓阳在湖北恩施为电影《北纬30度》做前期筹备工作,坐火车回京途中突发哮喘,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4岁。
2003年的于洋一家
当天早晨,于洋和杨静还专门买好了油条,做好了早餐等待儿子回家,但没想到等到的却是噩耗,于洋立即昏厥,很长时间才苏醒。
见到儿子的遗体,杨静忍不住扑上去,拼命想把儿子摇醒。于洋颤巍巍地俯下身,将饱经风霜的脸紧紧贴在儿子蜡黄冰冷的脸上:“晓阳,天冷,让爸爸暖暖你……”
于洋75岁老年丧子,最让他伤感的是:“没了你,我连孙子一并失去了……”
晚年丧子的打击让于洋夫妇都生了一场大病,他们夫妇在悲痛中站立起来,相携出席了中国电影百年庆典的系列活动。
在儿子去世那一年,于洋获得了“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的荣誉。
于洋说:“我们还不老,还能为中国电影做点事,而且,儿子喜欢中国电影,我可以继续为中国电影出点力,这也是替儿子完成遗愿吧。”
为了总结于洋几十年的电影生涯,寄托对爱子于晓阳的哀思,70多岁的杨静学会了电脑,写作出版了两本书《在大海里航行——于洋传》和《我要主持我的追悼会》。
2010年,于洋获得了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也是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自1945年参加革命从影70周年,中国电影博物馆特意举办了“于洋和他的‘电影之家’”主题影展,回顾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
于洋深情地说:“从1945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到今天已经70年了,我经历了很多很多。……有年轻朋友问我:‘于洋老师你们年轻的时候出外景还要交1毛钱的伙食费和粮票,还要拿着自己的行李卷,住在老乡家里,亏不亏呀?’可当时我们和人民群众就是这样一种关系,电影人不能脱离人民群众,钱多钱少够花就好。比起点着蜂窝煤过冬的老百姓,我们就应该知足了。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把‘明星’这个称呼舍弃,我们叫电影工作者。”
2019年10月,于洋度过了90岁生日。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陶玉玲、杨在葆,歌唱家郭淑珍、相声艺术家姜昆等人都前来祝贺。于洋看上去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笑得很开心。
于洋和夫人杨静认识70年,共同携手走过了67年的婚姻生活,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始终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就像于洋所说:“我们都是贫苦出身,共同的感受、相似的经历和相同的观念使我们走向现在的生活,所以,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爱情。”
五十年代最红女明星,月薪365元,2次婚姻,坐牢5年,活到76岁
80年代女神方舒:37岁嫁27岁小鲜肉,45岁离婚,如今63岁孤身一人
张丰毅为何与吕丽萍离婚?为什么不参加儿子的婚礼?
80年代最红小生周里京,妻子被杀害,一蹶不振,如今已找到幸福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2:32:3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