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作品,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1921》,重返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起点,聚焦1921年这一建党关键节点,以上海为叙事中心,辐射全国各地及国际社会,重现中国共产党激荡诞生历程,重温早期共产党人伟大思想精神。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1921》从叙事方式到人物塑造、视听美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高度艺术追求的创新探索,同时艺术化表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跃迁升华,为新时代提供精神指引、价值支撑、思想引领,是一部既令人喜闻乐见又引人深思的艺术佳作。
>>重大历史题材的创新与艺术探索
首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应坚持唯物史观,秉承相对中立的态度,基于史实进行艺术创作,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为当下观众呈现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准确性。
《1921》在进行大量史料搜集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具体细节,将宏大历史与微观细节相融合,重塑革命先驱形象,重述风雨建党历程,生动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初创之不易以及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影片以“一大”会议主要筹备者李达、王会悟夫妇为主线之一,通过李达夫妇一系列会议筹备工作的开展,将五湖四海的各路代表聚合起来,并将全国各地学生运动、工人罢工运动、《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诸多历史细节融入其中,叙事主线清晰有序,历史呈现真实客观。
同时,影片以生活细节、平民视角、真实情感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仅以此细腻深入地呈现出早期共产党人的性格特点与精神世界,使观众清晰感知到革命先驱为何会做出开创性决定,更是以此与当下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如李达冒着危险去秘密印刷厂把翻译中的“百姓”改作“人民”,以让大众知道“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呈现出李达纯粹、坚持、为革命理想而上下求索的性格特点,使影片既具有正剧严肃性,又具有温度和人情味。
其次,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探索,《1921》加入国际视野与悬疑线索,以类型化创作方式增加主旋律影片的戏剧性与吸引力。
《1921》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置于更加深广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背景中,在叙述全国各地党员代表克服种种困难赶往上海参加“一大”这一主线的同时,加入两条国际线索:一是欧洲反共势力对共产国际代表的围追和阻挠,二是日本特高课对在沪日本共产党员的追踪和监视。欧洲与日本视角的加入,使影片不仅反映出建党初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让观众对这一段历史有更全面了解,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是顺应世界大势的结果。
此外,影片还将这些平均年龄仅28岁的早期共产党人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巧妙类比为热血青年创业的过程,如青年***到沪参会与李达夫妇畅聊时,三人就将共产党成立比作“新公司”开张,满怀希望与信心,“预祝新公司生意兴隆”。这一与当下时代贴合的叙述方式,不仅呈现出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激情与蓬勃朝气,更是通过将谍战、青春、爱情等多种类型元素融入其中,拉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距离,引领主旋律影片的创新与艺术探索。
>>优秀思想文化的影像表达
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层出不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不仅成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对电影市场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1921》也以具有审美追求的影像表达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伟大业绩的初心,表现出革命先驱胸怀信仰、心怀家国、勇担重任的思想精神,其背后正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跃升,并将为当下社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从审美角度看,首先,《1921》以青春化、生活化、景观化的画面和形象,直观给观众带来“悦耳悦目”的视听享受与艺术体验。无论是对革命先驱形象的青春化展现,还是对鲜活个体的日常生活呈现,抑或是对上海都市景观的生动再现,影片都以细腻入微、充满质感的镜头语言,使观众直接感受到浓郁的青春气息、人间烟火味和都市景观,从视听形式到内容直观予以观众美的享受。
其次,在视听美的基础上,《1921》通过写实与写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众多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着力表现出革命先驱作为个体的情感与思想状态、个性与行为逻辑,使观众感受到审美享受与情感升华。如李达在与共产国际代表见面受挫后回家,其妻子王会悟温情安慰在旁,李达回忆自己当初要烧毁日货,却发现连烧毁用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在短暂的伤感与忧虑后,夫妻二人动情唱起《国际歌》相互激励。这一情节将宏大历史进程与革命理想信念转化为个人化叙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得观众细腻了解到早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以及他们在风雨飘摇时代通过不懈抗争救国救民的激荡历程。
再次,革命先驱的思想精神是超越时代而存在的,可以和当下青年观众产生共振和共情。《1921》的影像表达,将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予以观众“悦神悦志”的精神震动与心智启迪。如***到上海后恰逢法国国庆日,他在法租界与高唱《马赛曲》的法国人同行,却被挡在复兴公园门外,愤懑之下***在上海滩奔跑起来,他的旧日思绪也逐渐浮现脑海,这一组镜头将旧中国的苦难与热血青年的朝气结合起来,让当下青年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更进一步感知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并为之所动,激荡起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1921》以具有审美追求的影像表达出的思想精神,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影片中呈现的革命先辈们接受、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初期探索过程,更是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有超越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存在,是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且历久弥坚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早期共产党人突破各股复杂势力阻挠、终创中国共产党的激荡历程,传承和发展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而救国救民的道路,没有现成模式可循,没有既有经验可套,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国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大胆接受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1921》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过程,如李达在与共产国际代表初次会面时就谈道,“中国共产党不是共产国际的分部”,正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命先辈们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跃迁升华,逐渐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创作,《1921》正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电影界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出的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04:0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