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沙丘》:一份漂亮的科幻电影示范模板

近20年来,超级英雄类电影占据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绝对主导地位,也在全球赚足了票房。但随着漫威、DC两家公司超级英雄电影宇宙的先后建立,过于雷同的故事模式也让人产生了观影疲劳。在科幻片荒时期,有《沙丘》这样一部非超级英雄类,还是改编自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经典作品的科幻电影上映,对科幻爱好者来说自然是喜事一件。

  之前看了《沙丘》预告片后,笔者曾对这部电影的质量有过担忧,因为预告片中特效场景很少,电影场景看上去仿佛不是未来而是中世纪,而且台词充斥着一股神叨叨的宗教味,总之没有票房大爆的卖相。电影上映后,网上的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是部非常精彩的科幻片,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讲着西方封建时代故事且故弄玄虚的烂片。

  作为一个资深科幻迷,到影院看过全片后,笔者以为后一种观点的判断依据并非没有道理,《沙丘》也确实不是受大众欢迎的那种高票房电影,但这并不影响《沙丘》的科幻属性,甚至可以说,《沙丘》是科幻电影的标杆性作品。

  先说故事的一些基本设定。有人认为,《沙丘》时代的人类已经能进行星际航行和外太空殖民了,但作战时使用的竟然是冷兵器,而且看不到任何高级人工智能的存在,这完全不合逻辑。关于使用冷兵器的问题,电影和小说原著都有说明,因为故事中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可以覆盖全身的护盾,可以阻止任何高速运动物体接触人体,所以传统动能武器杀伤力近乎无效,而能量武器接触护盾后会引发剧烈爆炸,无法控制杀伤范围。所以在作战人员短兵相接时,冷兵器反而是最有效的杀伤工具。

  至于人工智能的空缺,小说原著中用注释的形式做了说明,在《沙丘》故事发生之前,人类曾与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爆发过一场大战,付出惨重代价才获得胜利的人类给后人留下了一条法令:“汝等不应造出如人般思维的机器。”从此,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禁忌,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类承担起了人工智能的角色。

  《沙丘》中还有很多这种看似不科学不合理,但作者实际上给出了解释的设定,虽然这些解释漏洞很大,但科幻作品中的设定基本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如果要求所有设定都完全科学合理,那就没有科幻存在的空间了,比如电影《流浪地球》的基本设定就存在致命硬伤——用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从科学上讲根本不可能。

  除了小说的原有设定,《沙丘》的导演在电影中又赋予这个故事更多的科幻元素,最典型也最能体现导演个人风格的便是电影中各种飞船、建筑等人造物体的设计。导演维伦纽瓦在本片之前还导演过《降临》《银翼杀手2049》两部科幻电影,这三部电影中的视觉奇观有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便是巨大神秘的人造物,如《降临》中的外星人飞船、《银翼杀手2049》中荒废的巨大雕像,以及本片中主角前往沙丘星球搭乘的飞船。

  这些巨大人造物都属于科幻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巨大沉默物体。这个概念起源于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名作《2001:太空漫游》,在这部小说里,克拉克描述了一块神秘的黑色石碑,这块石碑出现在人类尚未进化出智慧的史前非洲草原,又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太空时代的月球表面。无论用多么先进的科学仪器测量,这块石碑的长宽高比例永远是精确的1:4:9,而且石碑不与外界产生任何反应,仿佛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在克拉克之后,很多科幻作品中都设计过类似的物体,比如小说《环形世界》中围绕太阳运转的环形天体,以及电脑游戏《家园》中先祖文明留下的巨大残骸。这类巨大沉默物体的共同点是:它们不是自然产物,但制造者未知;它们被创造于难以追溯的久远过去;它们超出常规地巨大并且沉默。

  巨大沉默物体象征着一种超出人类认知范围和技术能力的存在。科幻作品中的人类往往拥有先进的技术,茫茫宇宙瞬间穿梭,世间万物尽为己用,就像19世纪经典物理学体系刚刚构建完毕时一样,仿佛人类已经是全知全能的世界主宰。而巨大沉默物体却用自己的高高在上和不可理解让人类重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重新思考世界的深刻,重新反思人类社会的命运。

  《沙丘》小说原著并没有对各种飞船载具的外形做出详细描述,在电影《沙丘》中,导演从视觉维度对此进行了全新创作。在导演构建起的美学风格中,人类的各种飞船都有着极为巨大的体型和极简主义的外观,仿佛纯粹的几何体,但又绝非是自然所能生成的形状。通过这样的视觉构建,观众很直观地意识到《沙丘》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遥远距离,也更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的种种奇异和神秘,再搭配上汉斯·季默宏大的配乐,可以说从视听效果上极为优秀地营造出了《沙丘》故事本身“太空歌剧”的史诗气质。

  即使忽略以上严肃的理论探讨,仅从科幻的类型划分上看,《沙丘》也是纯正的科幻作品。科幻的内涵非常广阔,就好像“互联网+”一样,“科幻+”可以与任何题材搭配。“科幻+宗教”不仅可行,而且已经诞生了《光明王》《莱伯维茨的赞歌》等很多经典作品。至于《沙丘》这种充满复古色彩的类型,更是属于太空歌剧这一老牌科幻题材。

  太空歌剧,顾名思义,其故事仿佛歌剧一样,背景宏大,风格华丽,充满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主角的故事往往反映着整个文明的兴衰起伏。在这类科幻中,科学技术严谨性并不是主要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才是关键。相比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等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结构造成的改变和影响的科幻题材,太空歌剧关注的是更原始的,不随社会阶段变化的人类本性与情感。因为太空歌剧中的科学技术不存在时效性,故而成就了其不朽,一部经典太空歌剧作品将会一直拥有其读者。

  当然,无论怎么夸赞《沙丘》的科幻属性,其不够契合大众娱乐需求都是客观的事实。但想要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科幻电影,相比思考如何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理解吃透科幻的基本属性才是首要功课。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也有过一些运用科幻元素的电影,但不用说科幻爱好者,就是普通观众都不会觉得那些电影和好莱坞科幻电影是一回事。

  中国现当代科幻是从《小灵通漫游未来》起步的,过于追求科普性、预言性的功利的科幻观念时至今日依然是很多人评价科幻的出发点,这既是批评《沙丘》的观念基础,也是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思想障碍。中国什么时候能诞生《沙丘》这样的电影或许难以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之前,人们对科幻机械的、狭隘的认知一定要打破才行。《沙丘》或许不够好看,却是一个绝好的示范教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