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视剧评> 正文

胶囊计划尝试对《胶囊计划》每一部短片做简要评价

b站此次出品的短片集着实非常惊艳,相较于长片,可以看出短片更加放得开,从题材到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不禁令我震惊,毕竟这种高质量短片集又这么多样化的国产动画之前确实不多见,作为动画人也小小嫉妒了一下(我也想做这样的作品~),之前逐集评价过《爱,死亡,机器人》和《我们的冬奥》。这次也对《胶囊计划》做个逐集评价好了。(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更新完,就先评论已经出的几部好了)

一、《终极体验》:乡村土酷+摩登巫术,中国版科幻志怪。

第一集开篇便是用科幻来展示鬼神传说,而发生的地点又在川渝地区的乡下,整部片的关键词在于“对比”,或者说“反差”。正所谓差异造就张力,巨大的反差往往能能产生一种奇妙的魅力(科幻题材中,“蒸汽朋克”即是其中典型。)这部短片中,故事本身如果剔除神秘或科技中的任何一面,那么这个故事都会变成一个十分平常的科幻/鬼故事,因此整部故事的核心就在与两种对立物的结合:一种反差是科学与鬼神的对比,一种是乡村的“土”与时尚的“洋”的结合。由此便迸发出奇特观感。

限于篇幅,故事本身没有对于这种“土洋结合”做进一步挖掘,只以最后一个反转成功破案为结局。不过我认为如果拓展这样设定的话,其实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可以深入:科学代表着理性、逻辑,而鬼神迷信代表着人感性中的原始混沌与恐惧,科学的发展本应该扫除人心中的愚昧,可是当科学发展太快时,科学变得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变得只有少数人(如片中的道士)才能理解时;那么对于寻常人来讲,无法理解的科学是否又成为了另一种“迷信”呢?

二、《癔症》:动画意识流+社会问题的揭露,《木官木才》风格的延续。

导演是之前《木官木才》的导演,两部短片风格非常相似,而且也都是反映社会问题,也是同样的意识流手法。虽然之前已经看过《木官木才》了,通过动画将人的幻觉具象化在实验动画中也并不少见,但是这种想象力多看几遍也不会腻。

令人惊讶的是结尾字幕写着“取材自真实录音”,为这部短片增加了一抹记录性。最重要的是,画风、动画手法与想表达的内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点是十分了不起的,再一次感叹动画短片还是放得开手脚。

三、《晴转多云,有时有蝌蚪》:难得一见的“成人”国产动画。

刚一看这画风,再加上两性关系的问题,晃一眼看到《泡芙小姐》的影子。看到结尾才知道导演不是皮三。

一直以来,国产动画很少能看到关于成人、尤其是性问题的讨论。《泡芙小姐》算是一例,不过这部短片不仅讨论了两性问题,其风格、画面也包含了大量性暗示。无处不在的***元素、如同夜店般的色调氤氲其中,在国产动画中绝对是前所未见了(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片子里并没有真正的“成人内容”)。

就故事本身而言,其讨论的问题其实浅尝辄止,情节也略显老套,但我还是希望国产动画能在此之后能出现一些更多带有成人色彩的动画的。

四、《界》:高概念科幻短篇

这部短片可以说是一部情节完整的科幻短篇:人工智能与科技恐慌的母题+结尾反转的剧作模式,哦对了,还有科幻和古典风格融合的视觉风格,几乎包含了一部高概念科幻小品所应当包含的所有内容。

本片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中国古典风格(主要是秦汉时代的风格)与科幻的融合,这就不得不令人与第一部短片比较了:如果说第一部短片的中国风是川渝乡村的民风,那么这部则是中原正统的宏大气象(故事主题也很宏大)。只可惜的是,中国风在这里只充当一个视觉风格,并未参与叙事——其实就算去掉这里面的中国元素,这个故事也能讲得通。

结尾反转则是这类作品的必备要素,关键是转多转少,怎么个转法。这部片的路数是最后“AI竟是我自己”,伏笔在开头便已存在,而那个伪ai则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诱饵,以一个虚假的反派设置悬疑,最后绕回到测试ai忠诚的试验上,形成逻辑闭环,在同类型作品中该片是做的成功的。

五、《番茄餐厅》:暗黑的童话故事,奥威尔的寓言故事

整部短片象征性很强,并且还带有一定惊悚色彩(在国产动画中也颇为少见,让人联想到《大护法》这类作品)。含混的指代使得故事具有多义性。不过当然也逃不出权利关系、压迫与反抗这一永远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逻辑。这种反乌托邦的暗黑童话不禁令人想起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改编的动画也很有名)。

番茄是被压迫者,通过痛苦的自我***成为“人”的一员,这也是主角的身世。最后主角希望终止番茄餐厅的压榨和同化,但最后发现一切终究是一场梦,权利关系的不平等似乎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片子的画风是装饰性很强的大色块,通过红色蓝色两种撞色来营造“对比”的张力(这种手法很常见)。被压迫者的形象故意选了番茄显然也是为了强化画面色彩而做(换成草莓也可以),再加上恐怖片式的配乐,其象征或许众说纷纭,但重点还是灰暗世界观的感觉到位了。

六、 一部对于后资本社会的消费主义批判,以娱乐来娱乐娱乐

最喜欢的一部,也是看的最纠结的一部,看完之后当即就在b站的评论区留言了,这里把我b站写的解读写在这里好了。

整个故事其实是一部meta味的元叙事故事,最后彩蛋可以看出来,整个故事其实是在类似游戏世界里的虚拟时空发生的事情。怪头是游戏的大BOSS,基曼则是游戏的主角同时也是玩家。基曼与怪头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已经玩了很多遍(怪头:“总是这样,没完没了”基曼:“下次玩什么呢?”)。最后怪头玩腻了,想回归到现实生活,却发现就算自己离开了这个“基曼”,外面也仍有无数个其他的“基曼”。

以上是整个故事的内容,而其在深层次上则是对消费主义时代“娱乐至死”的批判。

基曼的缩写是GM,百度GM的意思,复制粘贴如下:

gm有以下三种解释:

1、Gm一般代指游戏,游戏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在一些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

2、Game Master指游戏管理者,是处理游戏玩家所遇上的问题的人,也是游戏公司与玩家沟通的桥梁之一,当玩家发现游戏之中的BUG时,也可以呼叫游戏管理者,他们可以向程序员反馈。GM扮演的角色是:问题解决人员、虚拟世界警察、为玩家服务的人。

3、gm一般指总经理,总经理表示他既是董事会成员之一的董事,又是负责经营的总经理;若仅仅只是总经理职位,至多只能列席董事会,无法参予表决。简单言之,总经理只是一个组织内的职位名称。

基曼的故事其实是千篇一律的英雄主义故事,就像那些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电影、游戏、动漫、网文、偶像明星一样,(里面有各种动漫电影游戏的neta,代表的正是娱乐产品,另:看导演访谈这些作品都是导演童年看的动画片,导演果然是80后啊)。故事里基曼宣称“正义”,但很明显,基曼只是为了打败敌人时的“爽”而已。打个比方,这就像是游戏玩家总要在游戏世界里“拯救世界”一样,(那些强调代入主角来体验“爽”感的其他流水线娱乐产品也是同理。)所以基曼当然不是真的在维护正义(“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在虚拟世界看似了不起的举动只是虚假的,我们其实也并不在意虚拟人物的死活和想法(毕竟他们都是纸片人),我们只是被资本主义的“奶头乐”喂养罢了。另外,基曼宣称“正义”的行为完全不是正义,这也暗合了流水线娱乐产品里的逻辑总是胡说八道、毫无内涵这一点。

最后怪头看破了这一切,表示“你就不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吗?”,并且离开了游戏里看似宏大实则虚假的世界,回归一个平平淡淡的普通人世界,但是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九龙城寨的寓意是娱乐社会的缩影),我们其实无处可去,所有的地方都已经被娱乐所填充,处处都是“基曼”。

最后,虽然这部短片批判了娱乐,但这部短片本身似乎也成为了娱乐,这就使其看上去有些纠结。这究竟是在利用娱乐来反抗娱乐,还是无处可逃后无可奈何的悲叹呢?

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尼尔认为用娱乐来对抗娱乐是不可能成功的,不过每个人视角不同,我也不能妄下结论。不如引用两句话为大家参考。

《极乐迪斯科》:“资本有能力将所有批判吸收,即使那些‘批判’资本的人,最后也会反过来‘强化’资本”

列宁说:“资本为了利润,会心甘情愿的出售绞死他自己的绳索”。

七:《齐日迈》:运动题材+民族题材双合一

运动题材的影视作品其实我看的蛮少的,可能跟自己不擅长运动有关。

一般来说,运动题材的核心都是以“奋斗、拼搏、竞争”为中心的体育精神,本片也不例外。聚焦于自闭摔跤手内心的自我斗争,把“战胜自己”这一概念用视觉具象化的想法颇有意思。另外聚焦蒙古族的文化传统让我想到以前那些聚焦地方民族特色的国家扶持动画,堪称根正苗红了属于是。

另外这部戏在摔跤动作戏上的二维作画还挺炫技,摄像机快速运动的作画是亮点,人物设计矮壮敦实,很有力量感。

八:《晨光恰恰好》:动画纪录片与旅行游记

再一次感叹只有短片才敢拍这种类型。如果用文学做比喻,前几部片是故事情节完整精彩的短篇小说,这部这是一篇抒情式的记叙散文。看最后部分,整部影片看来是取材自真实生活,整个故事没有刺激的情节和惊人的反转,讲述的只是老百姓的一次国外旅游记事,从对白到情节都充满生活的温馨感,一些细节(比如带一堆表在手上、拿酒瓶当擀面杖擀饺子皮等等)看得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导演莫非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民艺术家?

通常的观点总认为动画片应当展现实拍展现不了的东西,但总不乏有人挑战“动画纪录片”的形式。像《与巴什尔跳华尔兹》这样的影片,注重的记录不是记录客观世界,而是回忆中的主观真实,这也使得影片最后突然切入实拍影象的时候更震撼人心(这部片也在最后切入了实拍,带来的效果是使人会心一笑),这种生活感也与动画中看上去稚拙的画风相得益彰,可见用动画展现现实世界同样有意想不到的化合反应(人物画风让人想到以前小报纸上的那些单格、四格漫画)。

九:《荧惑归途》:科幻版春运

最长的一部,又是一部科幻题材。几年前神话题材在动画领域流行,现在风水轮流转,大伙都拍起科幻来了,这几部短片反倒看不到神话题材了。再次忍不住跟上文那几部科幻题材一做比较。

其实这部片属于新瓶装旧酒,去掉科幻元素这部片就能搬上春晚了(结尾还真出现了春晚……)从这一点来看,如果说《终极体验》是理性与神秘的碰撞,那么《荧惑归途》就是日常(春运)与非日常(太空冒险)的碰撞。其重点主要在于用一个视觉奇观的外壳来讲述最让人共情的内核,以及将日常陌生化所带来的“间离感”。

片子20多分钟,情节相当完整。看访谈导演就是奔着电影来做的(还以为导演会是萌妹子来着,看访谈才知道不是……),这部短片扩充一下就可以当电影了(公司问责部分和火星高速路上的飞车都可以扩充成两段动作戏),估计这个工作室将来也会有不小的动作。

另:火星没有大气层不能放烟花,可是现在地球也禁燃烟花呀……

十:《留守童话》:儿童绘本动画与社会公益广告。

这部动画的画风一眼就联想到之前的《想着明亮那方》,也是儿童绘本的风格,而且片子里直接就化用了童话故事,还直接以童话绘本作为故事线索。另外这部动画里人物的动作略显僵硬,不知是否有意为之。

这部短片和其他短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这使得这部短片更像一则呼吁关心留守儿童的公益广告。动画公益广告印象里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不少,可惜大多印象不深,只隐约记得国产动画公益广告其实有一些不错的作品,可惜对动画广告研究不深,因此不做多评。不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映,动画也确实并且早就担负起过一些责任了(《癔症》也是反映社会问题的动画)。

阅读全文